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語言學者韓晗:我們一定要有母語自信

2020年03月13日 18:56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樣雋永的詩句能從日本漂洋過海而來,和當今日語修辭關系不大,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影響日本的結果

能夠留下的修辭,不是因為新,也不是因為俗,而是因為超越歷史

語言審美是一切審美的基礎。反之亦然,如果一個人各方面看起來很好,但語言不行,這個人還是要打折扣

一流漢語修辭的標準,第一是用詞須精,第二是措辭要雅,第三是言之有物

本報記者王若辰

日本友好團體捐贈中國抗疫物資的包裝箱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等等。雋永的古詩,典雅的共情,我外交部發言人稱贊這是日本人民“溫暖人心的舉動”。

在中國互聯網上,或是由于過去鮮聞少用,“風月同天”似乎讓網友“發現新大陸”,引發一場關于文化傳承的討論,熱度“出圈”了。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85后”副教授韓晗也參與了這場討論,“無心插柳”讓一個原本“小眾”的學術類微信公眾號產出一篇“爆款”。韓晗疾呼:傳承中華文化,必須“補習”漢語修辭;文化自信,必須守護我們的母語自信。

漢語之美,美在修辭

草地:因為抗擊疫情,幾句典雅的古詩文“出口轉內銷”,順帶讓很多人再次驚嘆我們的漢語真美。作為語言學者,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韓晗:我認為,漢語之美,美在修辭。什么是修辭?“修”是修飾,“辭”是言辭,指的是讓人較為舒適地接受你說的話或寫的文章。狹義的修辭指的是我們平時寫文章常用到的擬人、比喻等修辭方式,廣義的修辭則指說話、行文的方式。

修辭,可以說是與漢語相伴而生的。想想吧,我們的祖先多么在乎說話、行文,早在《周易》里就有“修辭立誠”,意思是說話、行文應當表現自己的真實想法。韓愈也說過“修辭明道”,講的是說話行文要有真情實意,不能滿嘴跑火車、滿紙假大空。

修辭,可以說是人類從古到今追求美好語言的一條路徑。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也有一門“修辭學”,主要是培養一個人如何得體地演講。

在中國,修辭主要體現在古詩文中。能夠隨口吟誦、引用古詩文,不僅是文化人的“標配”,在草野民間,很多老人也能吟幾句唐詩宋詞。幼兒就會背古詩,在中國是平常事。

古詩文的魅力,除了朗朗上口音韻美,很重要的就是修辭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神來之筆的修辭。不需要太多舉例,古詩文的美,每個人都能自己回味。電視上搞“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吸引那么多觀眾,恰恰說明我們中國人對自己的母語是無限熱愛。

日本友人的“文化用心”

草地:既如此,為何日本友人“送回”的中國古詩,讓網友好像發現了新大陸?

韓晗:這首先是因為,日本友人為表達對中國抗疫的支持,表達“共情”,是認真動了心思的??此齐S手拈來的幾句古詩,實際上“不動聲色”地拉近了與中國人民的情感。

相比較,我們中國人在類似表達時,雖然很慷慨很實在,但在巧妙地借助文化力量上,用的心思不多。說到底,我們母語的典雅優美,與日常說話、行文表達,還沒有很好地融在一起。

有網友考證,“風月同天”這幾個字是日本華僑寫的。我曾說過,千萬不要低估華僑的文化能力。世界各地的很多華埠,都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比如橫濱中華街,有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里面很多生活方式、交往禮儀與言語修辭都保留了古代中國的一些文化特征。

我有一個同學,十幾年前在橫濱國立大學留學,然后就住在那條唐人街上,久而久之他居然練成了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他告訴我是房東教他寫的,老先生客廳里還高懸清代乾隆年間“父子進士”匾額,是祖上傳下來的。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樣雋永的詩句能從日本漂洋過海而來,和當今日語修辭關系不大,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影響日本的結果。這是歷史事實。比如說十七、十八世紀的日本錢幣上就鑄造著“寬永通寶”四字。再看明治之前很多“和刻本”古籍,也都是中文的,當時日本很多武士都能寫很好的漢詩。就我所知,日本高中有一門課叫“國語綜合”,里面會涉及大量的中國文學經典。所以很多日本人對于中國文化不陌生。

日語形成后,中文也在日本流通。日文當中一流的修辭,從流變上講,既有自身的民族性,也有漢語修辭的影子。被奉為日文經典的連歌,源自唐代的絕句。再比如說,日文當中的鄭重語、敬語和自謙語,和中國文化也有一定關系。

守護漢語修辭美

草地:很多網友說自己搜腸刮肚也想不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樣的語句。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韓晗:一句話,很多人知道什么是丑的,但不知道什么是美的。這是修辭審美教育的第一步。首先你要知道,“今天上門、明年上墳”這種話不能說。那該說什么?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努力。

文化人首先應該行動起來,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擔當有作為。韓愈、歐陽修、范仲淹、李夢陽、梁啟超、黃遵憲……幾乎每個時代都有知識分子主動提出改革文風,捍衛漢語修辭,這是中華優秀文化長盛不衰的重要動力。

我常講,五四之后,中國知識分子提倡的“白話文運動”,實現了“文化權力”下放,開始消除“文盲”現象。今天,我們不妨再掀起一場“古文運動”,讓數千年形成的美好修辭發揚光大,讓我們從“會說話”到“說好話”。

草地:您說的“古文運動”,是就什么意義而言的?

韓晗:我說的“古文運動”不是哪個時代的“古文”,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一流的修辭。韓愈的古文運動也是這個意思,是借“古”而創“新”。

韓愈講古文運動,實際是要改革六朝以來的“駢文”,駢文是什么呢?就是以僵化、華麗修辭組成的一種文體,看起來氣勢浩蕩,但空洞無物。韓愈認為這類文體是“引人入坑”的誘餌。

韓愈推崇古文,“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其實就是希望恢復漢代言之有物、措辭精當、具有真情實感的修辭。

我們今天一些公文和新聞稿中,也出現了批量化的僵化修辭,看似雄渾壯觀,但內容非??斩矗@當然不是好的漢語修辭,而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文風上的表現。

韓愈離今天有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間,漢語修辭在不斷提升,一直到現代,如魯迅先生、朱自清先生與錢鍾書先生,筆下都是一流的漢語修辭。我們應當反對形式主義的文風,主動對標最一流的漢語修辭,守護漢語修辭美。

漢語修辭并非少部分人專享

草地:語言有超越時代和文化的評價標準嗎?中國古代的漢語審美性強,是不是也與詩詞歌賦只是少部分“文化人”的專利有關?

韓晗:“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自然“一代有一代之修辭”,但修辭也有超越時代的評價標準。一流漢語修辭的標準,第一是用詞須精,第二是措辭要雅,第三是言之有物——這里的“有物”可以是客觀之物,也可以是“心中之物”。所以,漢語審美性是否只在詩詞歌賦中,只是少部分人專享,我看未必如此。

古時候老百姓的用語也很簡單、樸實,但也不乏一流的漢語修辭,在很多話本小說里都可以看到。比如說元曲中的例子,“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不分好歹何為地,錯勘賢愚枉做天”,等等。王國維先生評價“元風實于新文體中使用新言語”,元曲本身就是民間俗文學。

宋元話本小說,比如《快嘴李翠蓮》《三國志平話》,里面很多精彩的句子,都是來自當時民間的一流修辭。

當然,也會有一些粗鄙的俚語、罵人的臟話與一些低俗的段子,最有名的就是我們經常拿來調侃的李逵那句口頭禪“鳥”,因為李逵沒讀過什么書,他說的很多話也代表了當時底層民眾說話的方式,我想這些不雅的修辭當然是不必被推崇的。

能夠留下的修辭,不是因為新,也不是因為俗,而是因為超越歷史。比如晚清時中國從日本翻譯了很多專業術語,最終超越了歷史,根植于漢語修辭當中。而許多俗語,卻沒有留下來。

現在網絡語言里有無超越歷史的詞?我想可能是有的,比如說“給力”。但是像“真香”“奧利給”我想是不太可能的。至于像“尼瑪”“臥槽”之類,它們的命運一定是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沒得商量。

語感比語法更重要

草地:守護漢語修辭,基礎教育應該做些什么?

韓晗:我認為,目前語文課本里中國古典文學的經典作品仍不夠多。我覺得整個家庭教育與教育系統,應該將語言教育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語言特別是修辭,它不是用來應試的,一旦應試就會成為僵化的模式。

你看古代科舉的八股文,并沒有傳世之作,為什么?因為那是應試的模式化之作。無論是英語還是中文,我們的學習路徑都是有問題的。舉例而言,我們學習一種語言時,特別看重語法卻忽視語感,這是修辭學習最大的問題。

語言不是數理化,而是活的,是可以玩味的。語法固然重要,但是語感更重要。所以一定要讀最一流的修辭,培養最好的語感。漢語英語都是如此。

我中學時英語成績并不好,后來通過小時候培養漢語語感悟出了門道,靠自學把英語學好了。怎么學?大段背誦莎士比亞的劇本、華茲華斯的詩歌和維多利亞時期的散文,你看人家怎么造句子的,你就怎么用,這就是對標一流修辭。

我對自己的孩子沒有特別嚴格的修辭教育,而是鼓勵她自己讀書,我只負責幫她遴選書。讀書是自己的事情,首先要讀最好的兒童文學譯本和古詩詞,以后我會讓她讀一些古文,這些都是一個中國人的必修課。

草地:語言表達優雅、講究了,會帶來那些改變?

韓晗:語言審美是一切審美的基礎。反之亦然,如果一個人各方面看起來很好,但語言不行,這個人還是要打折扣。

有一年,我遇到一位比我年長幾歲的女明星,優雅謙和,舉止端莊。席間,我們幾乎同時出來到餐廳的陽臺上接電話,我突然聽到她蠻橫地一腳踩在陽臺的椅子上,然后用方言對著電話那端罵人,各種污言穢語如連珠炮,簡直不忍卒聽。我一下子就知道,她展現的一切“美好”都是被訓練的,或者更通俗來說是“裝出來的”。

說到底,語言既是一個人、一個民族靈魂的外衣,更是一個人、一個民族最難掩飾的靈魂。

語言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

草地:如何創造一個好的漢語審美環境?

韓晗:毋庸諱言,我們現在的漢語審美環境是存在問題的。

一是世界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存在“語言霸權主義”,讓我們的語言“承壓”。比如,現在一些高校對教師出版英文專著、發表英語論文有更多獎勵,其實學術成果的質量,與用何種語言寫出來并不存在任何關系。

二是新文化運動以來書面語言標準的變化有得有失。得,是白話文實現了“語言權力”下放,尤其是書面語言的通俗化大大促進了文化普及,是一件好事。失,是在通俗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庸俗化,到了網上,“典雅”似乎越來越曲高和寡,“猛話”則越來越大行其道,甚至出現了“口號詩”等奇怪的文體。

三是互聯網時代“新型世界語”的出現,對很多母語構成了威脅。舉例而言,國際通行的表情包,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語言本身的符號意義。而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如果“切香腸”一樣被不斷抹去符號意義,實際上是在不斷減損我們語言背后的文化密碼。

我們要打破“語言霸權主義”,當然不是要拒絕英語;今天我們漢語修辭出了問題,也不能說是學英語造成的。我們不但要學習英語,有機會甚至還要學習更多的語言,但必須樹立一個基本心態:作為中國人要知道,我們的母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之一。一定要有母語自信,守護優美典雅的漢語修辭。語言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的應有之義。


編輯:楊嵐

關鍵詞:修辭 漢語 語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