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耕育農業助力安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規劃
阜南縣地處皖西北、淮河中上游結合部,襟帶潁淮,承接豫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阜南位居淮河上中游結合部,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坐落在境內,王家壩閘和濛洼蓄洪庫擔負著淮防汛抗洪和保障中下游安瀾的重任。自1953年建庫以來,王家壩閘已有12個年份15次開閘蓄洪,成為淮河防汛抗洪開啟次數最多、最頻繁的蓄洪庫。阜南人民長期為淮河流域防洪保安做出巨大貢獻的精神,被譽為“王家壩精神”:舍小家、為大家的顧全大局精神;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精神;軍民團結、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濟精神;尊重規律、綜合防治的科學治水精神。
近年來,阜南縣社會經濟雖有較大發展,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農村地區人均收入水平低,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因此,阜南縣必須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圍繞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把農民組織起來、資源整合起來、產業發展起來,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使支部更有凝聚力,村莊更有精氣神,村民更有歸屬感。
2019年4月,受阜陽市阜南縣人民政府委托,安徽環球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承擔了《阜陽市阜南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規劃(2019 -2023年)》的編制任務。公司在仔細梳理了阜南縣農村集體經濟的各項優勢條件和資源稟賦后,在規劃指導原則及編制理念中引入生態原產地團體標準專家孫建首創的“耕育農業”思想體系。
據了解,“耕育農業”是在傳統農耕文化、耕讀傳家的基礎上,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繼承、傳承傳統農業,并結合現代農業、中醫農業,融合創新出具有生態農業、生態保育、體驗育人等特性的全新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主要涵蓋:耕育體驗、生態教育、鄉土民俗、健康飲食等。耕育農業將現代農業、標準化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經驗相結合。在農耕傳統生產的基礎上并將廢棄物處理技術、無土栽培技術、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等與中國傳統農業重視有機肥投入、生物相生相克原理防治病蟲害、中醫農業等其他適用技術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傳統現代合一的耕育農業技術體系。耕育農業強調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耕育農業是一個具有農耕文化基因、傳承生態農業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涵蓋了農、林、牧、漁、及一二三產等內容,具有生態保育理念的特點。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耕育農業研究方法論,耕育農業模式的總結與設計,耕育農業價值評估體系以及耕育農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等。利用中醫農業的技術與方法打造生態品牌,實現農業的生態保育、生態發展、耕育田園、可持續發展。
根據“耕育農業”思想體系發展模式,《阜陽市阜南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規劃(2019 -2023年)》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攬,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圍繞全面建設現代化阜南,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發展模式、推進方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走出一條具有阜南特色的村級集體經濟振興之路,引領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規劃》為阜南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設計了資源開發型、租賃物業型、入股分紅型、股份經營型、資產盤活型、產業帶動型、服務創收型、農商互聯型、抱團聯營型、資源旅游型等十種發展路線模式。在各個鄉鎮,因地制宜運用補貼的發展路線模式發展當地農業生產,發展村集體經濟。比如在王家壩鎮,依托沿淮地區豐富的水資源和當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用資源開發型和入股分紅型發展模式,發展水上、水中、水下“三水”產業,推廣種植杞柳、蓮藕、茭白、水芹、菱角、芡實等水生作物,推行稻蝦養殖、稻鴨共養、魚蓮共生等生態綜合利用模式,變“水患”為“水利”,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帶動當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尹新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