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戲劇節“七年之癢”?烏鎮正在超越烏鎮
戲劇節“七年之癢”?烏鎮正在超越烏鎮
很少有劇場允許演員獨自泛舟水面完成表演,槳聲燈影,斷橋綽約。而在第七屆烏鎮戲劇節,這一切是真實發生的。莎士比亞的古老愛情故事與波蘭浪漫派詩人的文學片段,與東方的江南水鄉產生共鳴。當水幕上驀然投影出美麗的仙女時,觀眾爆發出驚嘆聲,整場戲迎來高光時刻。
這是在水劇場上演的《精靈女王》。來自波蘭的導演米赫·扎涅茨基宣告:“我為烏鎮戲劇節寫了一個新劇本。”戲劇中引入現代聲光電技術不新鮮,但把現代元素置于以明清古建筑群為背景、被池塘環繞的露天劇場里,這個大膽的空間突破還是輕易征服了觀眾。
自2013年烏鎮舉辦首屆戲劇節以來,至今已走過7年時間。烏鎮戲劇節面臨“七年之癢”嗎?這是今年嘉賓與觀眾最熱衷談論的話題。
戲劇節發起人之一黃磊說,他的夢想是希望戲劇節一直做下去,長久到人們忘記是誰在做。“以后一幫年輕人走在烏鎮,問為什么有戲劇節,別人回答誰知道啊,一直都有,管它怎么來的!”
一本書再怎么樣也得讀完
在戲劇這條路上堅持有多難?本屆戲劇節開幕大戲《三姊妹》的導演尤里·布圖索夫承認:“有過好幾次,我都覺得堅持不下去了。”
大導演也偶爾試圖“逃”過一次排練。比如,去咖啡廳和演員坐著聊天,順便討論下戲,直到演員忍不住問“我們什么時候才開始排練”,布圖索夫回答“我們已經排練了一個半小時了”。但是,他明白這是不對的,“一本書再怎么樣也得讀完”。
94歲的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當之無愧地成為本屆烏鎮戲劇節的最高齡創作者。盡管今年沒有來到烏鎮,但他還在世界各地巡演、出版書籍、舉辦工作坊和演講。《為什么?》這部關于戲劇的戲劇,就是3位演員通過表演闡釋:戲劇是關于“為什么”的藝術,戲劇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武器”。
談到烏鎮戲劇節的“七年之癢”,黃磊給出了一種解讀:來到烏鎮,心里癢癢的。他進一步解釋:做戲劇不像男女朋友相處那么單純,感受到“癢”可能需要70年。“給我時間,我還可以繼續服務20年”。
而賴聲川則坦率承認了戲劇節的“遺憾”。今年他導演的《幺幺洞捌》放票后45秒鐘售罄,他并不對此感到特別高興。作為戲劇節的發起人之一,賴聲川認為自己有更大的責任去服務觀眾,“讓想來的人都能買到合理價位的票,都能享受到烏鎮戲劇節”,這是他眼中烏鎮戲劇節需要克服的“七年之癢”。
烏鎮戲劇節藝術總監孟京輝也曾有不想再干戲劇的念頭,那是在10年前。2008年,他組建了自己的劇團,有了自己的班子,就覺得要繼續干下去。他恨不得中國戲劇節有20個孟京輝,在他的想象中:A孟京輝會詆毀B孟京輝,“你做的東西根本不行”,B孟京輝不服氣,“我怎么不行我就弄給你看”。所有的孟京輝互相看不上又互相較勁,“這多來勁兒啊!”
遭遇觀眾退場,難免成為戲劇人的沮喪時刻。孟京輝的回答是:如果觀眾退場了,第一可能是他真的煩了,那也沒辦法;第二是觀眾想表達他不喜歡這個戲,這個沒關系,烏鎮戲劇節選入的很多國內作品并不完善——如果每個東西都特別棒,不就沒什么意外收獲嗎?
一部經典可流傳更可改變
“什么叫經典?一是可流傳,二是會改變。經得起改變的,一定是好的,是改不壞的。”黃磊說。
去年孟京輝打造的《茶館》引發如潮熱議,今年開幕大戲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經典——由尤里·布圖索夫執導的《三姊妹》。
不僅作為文學上的經典文本,在深受俄羅斯戲劇表演體系影響的國內戲劇教育中,《三姊妹》同樣是“熟面孔”。黃磊說,當年他在學校里的畢業大戲就是《三姊妹》,如今仍能背誦臺詞。
在這一版《三姊妹》中,布圖索夫通過對原文本的重組,讓潛臺詞浮出戲劇的表面,外化內部沖突。當場面靜止時,契訶夫著名的“停頓”不再是真的停滯,而成為炸彈引線燃燒殆盡前令人心驚肉跳的嘀答倒數。
關于經典重塑,電影導演程耳評價:“在契訶夫的年代,他也是充滿時代性的,是一個革新者、一個顛覆者。所以你用當代方式去演繹他的文本,會有一種化學反應。當然如果我們找到特別好的演員和有功力的導演,我們也可以拍一個安安靜靜的《三姊妹》,一定也會非常觸動人心,非常好看。”
在長達4個半小時里,《三姊妹》將觀眾“綁架”在座椅上,可能還不是本屆戲劇節最大膽的嘗試。王翀執導的《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2.0》沒有傳統的現場演員,只有聲音演出,每場只開放4個觀眾席位,成了“最難”買票的特邀劇目之一;而《從清晨到午夜》正如其名,從凌晨1:30開演,于清晨6:10結束,挑戰了觀眾的耐受力。
劇目在超越,戲劇的發生空間也在超越。
例如露天的水劇場,于10月初開啟針對劇目的全新搭建,首次不設圍擋,技術升級。湛藍秋夜中《精靈女王》的夢幻,與落日余暉下《特洛伊女人》的古典悲情錯落綻放。
另一個地理特征,是隨時隨地的在場感。今年,有1800余場古鎮嘉年華節目,在戲劇節的10天時間內密集上演。游客無須專門購票,在小鎮的主街、廣場、碼頭,哪怕僅僅是街巷的轉角、石橋前的空地,都有可能“發生”戲劇。
一切都是從新面孔開始的
黃磊說,烏鎮戲劇節的一切,是從青年競演開始的。一開始,他只是想發起類似青年匯演的項目,后來在烏鎮景區總規劃師陳向宏的支持下,才做成了國際性的戲劇節。
如今,青年競演依然是幾位發起人最關注的環節。本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主題圍繞“涌”:以“看不見的人,鑰匙,飛機票”三個元素進行命題創作。黃磊不乏詩意地表示,在青年競演的固定舞臺蚌灣劇場,開出了“浪漫的花朵,自由的花朵,執著的花朵”。
烏鎮戲劇節還著力打造戲劇教育的平臺。5個IATC青年戲劇評論工作坊與5個大師戲劇工作坊,為戲劇愛好者提供了親身與戲劇互動交流的平臺。
與電影、電視劇等表演形式相比,戲劇表演無疑是最直觀地接受到觀眾反映的藝術。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攜帶手機進入劇場成為戲劇體驗的新挑戰。在很多戲劇開場階段,演員都會巧妙地提醒觀看者遠離手機,把注意力集中于表演,引來觀眾會心一笑。
今年烏鎮戲劇節上,出現了更多“跨界”的新面孔。例如,知名演員周迅擔任了本屆戲劇節的藝術委員,平常活躍在影視圈的演員倪妮在《幺幺洞捌》一人分飾兩角,2019年和1942年相遇。
賴聲川回憶,當初一見面就覺得倪妮“真的很有才華,態度太好了”。倪妮抱著“希望演戲有突破”的心愿而來,雖然沒受過劇場訓練,沒有演過舞臺劇,但是她的投入令賴聲川相當贊許,“一進入就是打滿分的好學生,不遲到早退”。
賴聲川認為,當前這個時間點,可以有更多影視明星加入話劇,而且一部戲劇的制作如果嚴謹,就會懂得怎么用明星,而不是利用明星的名字來沖票房,后者注定不是好制作。倪妮,正是符合賴聲川期待的合格“跨界”演員——“你看到倪妮的詮釋,你會知道這就是她”。
編輯:楊嵐
關鍵詞:戲劇 烏鎮 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