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白巖松和他的77個學生

2019年07月10日 08:1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白巖松不用微信,短信有時也不及時看,節目溝通緊急時,我就發微信給他愛人轉達。有一次錄節目結束,手機關機都5個小時了,他才想起找手機。”王立明笑著感慨。

2019年,人工智能洶涌,5G蓄勢待發。年過50歲的白巖松,迎來“完美錄入”他聲音的智能機器人“小白”,他也在復古與新潮之間,調試著新媒體邊界和自己的內心。

“我喜歡足球場上的那句話,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白巖松在《對白》演講中強調。

“你會被機器人小白取代嗎”

上次在河北大學的演講,還是18年前。

2001年5月,白巖松第一次到河北大學。那一年,白巖松剛主持悉尼奧運會獲得成功,正處事業巔峰期,他決定“閉關”,全心研發新節目《子夜》。

其間,河北大學發來邀請函,他同意了。堅決不讓學校派車,他開著人生第一輛富康車,一路兩個多小時,載著王立明到保定。

那一年,400人的圖書館報告廳擠進了800人,門都被擠掉了。18年后,這次容納3000人的大禮堂也嚴重不夠用了。

和以往演講不同,這次的《對白》是白巖松“兌現承諾”之舉。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去年的兩會提案之一,是建議大學建設不能光提“雙一流”,還要關注非名校。他認為,985、211、“雙一流”高校已有非常強大的“化緣”和“吸金”能力,“北大百年講堂一個星期演講活動的內容,夠有的地方高校十年用的。”

《對白》就是要關注非名校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節目計劃30場,從河北大學再到西部省份大學錄制。白巖松是活動發起人,董卿、俞敏洪、金一南、梁文道、蔣方舟等人也來一起完成。

“白巖松態度很明確,平臺勞務全部捐給高校公益獎學金項目。這一點,他說必須明確寫在協議里。”王立明強調。

河北大學演講開始,大屏幕放出18年前的舊照。頂著烏黑茂密頭發的白巖松和校園刊物《直覺》的學生記者合影,并簽名寄語:“相信直覺但更相信理想。”

現場“哇”聲一片,手機被紛紛舉起。隨后,白巖松侃侃而談微信朋友圈9張圖的選擇、英國王室招新媒體小編、5G商業牌照發放等。

“沒有一定的媒介素養,你連朋友圈都混不好”“當海量信息和沒有邊界之后,正在產生一種癮,然后人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

琢磨新媒體卻又審慎保持距離,在王立明看來,老白的“矛盾”是一種定力。

“不用微博微信,是為保證時間不被碎片化。他一直在自我迭代,更新操作系統,網絡流行語他都知道。傳統媒體是根基,他的枝杈一直往外延伸。”

王立明還記得2015年12月31日晚那場央視新聞頻道的跨年直播。白巖松提議用七種顏色呈現“新聞的表情”。

直播結束,王立明把自己要辭職去新媒體的消息,第一個告訴白巖松。那年,白巖松的同事張泉靈、李倫、張潔等先后辭職。

央視辭職潮中,去當投資人的張泉靈的話成了沸點:“人生時不時被困在玻璃缸里,久了便習慣了一種自圓其說的邏輯,高級的還能形成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洽。”

2016年,面對外界對身邊人離職的追問,白巖松用自己“太傻太貴太笨”這樣的托詞輕輕滑過。轉身,他坐火車去更偏遠的高校“傳教”。

時光荏苒,“新人”輩出。《對白》河北大學現場,總有人會問起白巖松的“徒弟”——人工智能機器人小白。2019年兩會,小白已經在央視“上崗”播報新聞。

白巖松坦白:“為了小白的聲音集成輸入,我錄了兩萬字。聽它說1分鐘話,這不是白巖松嗎,神了!聽5分鐘,真像!聽到10分鐘,還是跟老白說說話吧!它沒有任何情緒變遷。”

有同學好奇問:“老白,你擔心自己被機器人小白取代嗎?”

白巖松回應:“說我怕它,真逗!哪天它真太猛了,我給它斷電!”

“師父這樣皮啊”

“東西聯大”總群有66名成員,只少了白巖松。他設立的這個公益課堂,每年招收11人,學生來自北大、清華、人大、傳媒大學的傳媒相關專業,如今已經開辦到第七屆。

北京電臺主持人靜娛是“東西聯大”第一期學生,她還記得,她把《白看世界杯》轉到群里后,大家此起彼伏涌來的表情符號。“666”“師父這樣皮啊”……

豎屏,不花哨,短平快。2018年夏天上線的《白看世界杯》,是“白巖松以世界杯為主題的首檔個人網絡脫口秀”。演播室有時干脆設在他家,攝像師是兒子白清揚。刷成草綠色的墻上,掛著球星馬拉多納的肖像畫,目測還有點歪。

“世界杯比賽大多在凌晨三四點,白巖松叫醒兒子,用單反相機拍攝七八分鐘的視頻,郵件傳來。我們編導做一些簡單的后期,如配圖、特效等,第二天早9點,節目就上線了。”《白看世界杯》的策劃人王立明如是說。

熱愛足球的白巖松,會不時在節目中“皮一下”。例如,結尾發一個自己踢球進門的視頻,作為和粉絲互動的“彩蛋”。

“東西聯大”同學眼里,白巖松的新媒體嘗試并不突兀。

“師父在新媒體表達上從不落伍。他不是照貓畫虎,而是突破慣性表達,自成一派,一直是別人的參照系。”靜娛分析,“他不用微信,是極大的自制力。但是一些新鮮事,他會讓我發到群里,還有每年的拜年短信,他總是寫得很獨特。”

2019年春節,白巖松的拜年語200多字,圍繞“豬的境界”做文章。例如:“要樂觀,不管什么境遇,都是笑模樣,沒聽說有得抑郁的豬。”

作為昔日同事,我旁聽過“東西聯大”課堂。白巖松的“聯大教學法”,很有復古的先生范兒。

他每月會給學生推薦3本書,下次課的教學內容之一,就是評點學生們交的讀書報告。互聯網人工智能最新潮的內容,少有涉及。

他曾給學生推薦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說學學人家如何講故事。他還推薦野夫的《鄉關何處》,“看這本書,很悲傷的歷史,但是他沒用恨來寫,這就很難得”。

他推薦的書大都有關波瀾壯闊的歷史,如《尋找蘇慧廉》《巨流河》《蘇聯的最后一天》《中國1945》等。

那時,有學生疑惑:“現在招聘崗位很多和新媒體有關,聯大課程重視歷史書籍,看老紀錄片,這不是在故步自封嗎?”

我去問白巖松,他的理解:“在這個時代,你沒法去預測未來二三十年,你不能總教人用變來應對。我覺得后勁足是更具人生意義的,要給大學生一些有底氣的東西,包括人生趣味,對人生、人性的了解以及定力等很多方面。”

兩年前,因為寫《尋找白巖松》的緣故,我跟蹤過聯大第四期學生找工作的故事。白巖松早就立下規矩:“別指望我幫你們找工作,實習也別提。”學員找工作不順時,白巖松曾帶大家去拜訪93歲的學者葉嘉瑩,參觀新媒體機構。他鼓勵學生,就算以后失業,也要“相信時間,萬事盡頭,終將如意”。他還用毛筆在特有的聯大宣紙上抄寫《道德經》。他邊寫毛筆字,邊演示:“不抄寫,不知道文字的節奏。我們要調的,是內心的原生態。”

他希望自己和學生們都成為蘇軾筆下的人:“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他鼓勵學生們說真話,在他看來那些話是“常識”。

比如,2011年動車事故發生后,他在節目中說:“現在我不敢信,不能信……要不停地、不斷地永遠說真話,直到大家的信心真正建立起來。”

2012年6月,廈門大學的一個論壇上,有學生問他,對陜西強制引產七個月胎兒事件怎么看。這個學生還狡黠地加上了附帶條件:“崔永元評價某事是‘不努力、不作為、不要臉’,我認為他很有擔當,我想請您用同樣的句式,九個字。”

白巖松隨口回答:“九個字太多了,這不是什么政策,不是什么官員犯錯,就兩個字,‘殺人’!”

他的這句話,當天傳遍微博,成了很多新聞媒體報道的標題。

他擔心,在轉型時期的中國,很多地方底線都變成了上線,報道新聞時說真話也成了巨大的優點,甚至“說真話”成為獲獎的理由。

每次課后,同學們都要聚餐,白巖松請客。有時,吃的是潮汕牛肉火鍋。每種肉,涮幾秒都有介紹,白巖松掐著表對照時間。

有學生回憶,“師父站起來,一盤盤涮,給每個人夾,自己顧不上吃。麻餅有人沒吃完,他拿過來吃。”“他像喂小雞仔一樣,一大鍋米,自己留一粒。”

2017年6月27日晚,第四期“東西聯大”畢業典禮最后在KTV收尾。萬籟俱寂時,白巖松又唱起了老歌《千千闕歌》《濤聲依舊》《大約在冬季》等。有同學提醒老白,唱跑調了。他回應:“慢半拍好聽。”

一晃兩年,2019年6月16日,第四期“東西聯大”同學,工作兩年后在白巖松家再聚首。還是那臺大功率電火鍋,大家主動帶菜來涮。

“我們這一屆特別黏,從早上9點聊到下午3點。很放松,聊工作、旅游什么的。”澤華說。

聯大第四期學員澤華,現在在廣州電視臺工作。他常順口引用白巖松說的話:“找第二條輔助線”“再忙也要找到生活樂趣做支撐點”等。

如今,聯大已到第七期。第一期的靜娛說:“以前總是想執著問師父答案,現在想,時間會給答案,師父只給方法論吧。”

快時代 “慢新聞”

“整整一年,老白讓我研究大屏幕,和節目的新媒體表達。改革方案寫了很多版。”《新聞1+1》欄目的主編王曉琛回憶道。

王曉琛認為,白巖松對新媒體內容不但重視,而且了解。前一段播出有關5G的節目,他覺得白巖松在專家面前也不遜色,知識儲備很強,

“在我看來,老白是新新聞人,不是守,而是攻。拒絕微信是選擇生活方式,他的生活是緊湊清晰的,例如堅持跑步。工作方式更是新潮的。”王曉琛補充道。

2011年夏,白巖松召集的“后海研討會”,主旨就是談新媒體時代的節目改革。白巖松專門總結了“手冊”,人手一份探討。他強調,《新聞1+1》是“在電視上首播的多媒體欄目”。

白巖松總結:“如果我們把傳媒擬人化,想象他一個漫長的歷史,也跟人的一生一樣不斷更新變化。我們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候。”他的職業經歷,也見證了變革。

主持《東方時空》的白巖松成名于1993年中國電視改革之際,他見證了中國改革進程的重大時刻,還有電子媒介發展歷程。1997年,之前就撰文呼吁直播時代到來的白巖松,那年進行了日全食直播、香港回歸直播、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直播等。

2008年《新聞1+1》開播,白巖松說“已經進入觀點成為新聞的時代,言論節目是新聞媒體的一場革命”。2009年國慶六十周年直播,白巖松第一次挑戰“正負零秒”無延遲直播……

互聯網時代發展,微博微信等各種社交方式嵌入普通人生活,白巖松“自殺”“被辭職”等流言在網上傳播,河北槍擊案報道也引發過爭議。“黑粉”“白粉”都包圍著他,有知名評論員說:“網上很多以白巖松為名的雞湯名言真真假假,見證著他的影響力,也見證著他的被誤解、被征用和被消費。”

有媒體問:“在龐大復雜的體制下,他有無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感覺?他究竟有無痛苦和分裂感?他是否矯飾過他的本來面目?”還有雜志勾勒:“他口吐諍言卻不刺耳。他是理性先生。也很難說他不是狡黠先生。最終,他是穩健先生和正確先生。”甚至,還有雜志曾給白巖松頒了一個“時尚先生”的獎。

“白巖松堅持在電視上說了20多年的話,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他一直在以自己的話語測量中國社會公共表達的尺度。”作家蔣方舟感慨。

26歲就寫《渴望年老》的白巖松,成名飛快,語速明快。突發新聞事件,他的發聲常是“標配”。雖然他的觀點,有時是“逆流”般的反向思維。

2012年3月哈爾濱殺醫案,有網站在新聞后附上調查,讀完文章心情如何?6000多參與調查者中,有七成人表示“高興”。白巖松評論中說:“殺那個醫生的兇手只是一個人嗎?我們是不是也有可能成為兇手當中的一員呢?在這樣一種仇恨被演繹到新的高度的時候,最終的受害者會是誰呢?”這期節目名叫:《殺醫生:我們可能也是“兇手”!》。

熱點事件的即時評論,是新聞評論節目贏得關注的法寶。然而在《新聞1+1》《新聞周刊》編輯部,白巖松常常建議編導去關注一些“慢新聞”。

“例如他關注北京‘落葉緩掃’的事情,關注城市管理如何更人性化,有溫度。慢火車選題也是他提議做的,這類‘慢’選題太多了,例如報刊亭、24小時書店等等。”王曉琛回憶。

在《慢火車,照顧“少數人”?》一期節目中,白巖松關注西部一輛虧本運行了47年的綠皮火車。火車帶出深山的,不僅是換錢的貨物、蔬菜、羊群,還承載著孩子的夢想。白巖松評論:“科技快速發展,照顧了大多數人,但是有少數人跟不上快速前進的科技發展,前行過程中少數人的權益也應該得到保障。”

《新聞1+1》曾經用4集篇幅關注“蟻族”聚集村。有一天,白巖松拿著報紙上豆腐塊大的“蟻族”新聞給我。“不要覺得這個題小,你去好好蹲點就明白了。我給你六個字,‘需求、問題、未來’,拍攝3集內容,我來做演播室評論部分。”

蹲點半月,前3集節目我們關注了“蟻族”大學生生存狀態、私搭房隱患、水電危機、警力不足、公租房申請等問題,并結合新出臺的戶籍制度改革評述。第三集播完,有關部門打來電話,說要出臺舉措,在北四村等城中村建立“流動派出所”,還聯動消防安監等部門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流動派出所”的第四集做完,白巖松給我發信:“姑娘,收獲很大吧。”

白巖松認為,能提供最好內容的是永遠的贏家。“你不能提供最好的內容,結果把自己沒成為贏家的原因歸結為新媒體打壓你。恭喜你,找了一個永遠的好借口。”

這兩年,在記者節論壇,高校新聞專業的演講中,白巖松更強調新聞的基本功和專業精神。他認為:“現在的新聞教育重點用80%的精力去教20%的新媒體技術等內容,卻用20%的精力去教80%的基本功。時尚、新銳、能貼標簽,有用嗎? ‘記者’兩字說明這行最重要的本事就是,將10萬字的大事用500字說清楚,刪繁就簡,提煉核心,通俗易懂。”

新聞有事件現場和心靈現場,白巖松認為我們現在打撈事件現場的能力在增長,但是打撈心靈的現場能力沒有進步。

快時代做“慢新聞”,強調新聞專業精神,不是遲緩,而是一種更深的時代凝視。有一年白巖松的拜年短信,這么寫著:“時間過得這么快,何必事事還著急馬上。心愿:馬兒你慢些走,好日子,慢慢過。”

“新聞理想內衣外穿,你以為是超人啊”

“新聞理想”一詞多次被學子們提起。

2018年11月8日,北大第十四屆記者節公益論壇。提問環節,有同學直言不諱:“10年前看白老師的書,決定懷抱新聞理想學新聞。不過這兩年,我看新聞業狀況,改學哲學了。”

白巖松脫口而出:“你看,新聞學不明白,去學哲學,可見這新聞學問得多深啊。”全場笑聲清亮。

2014年,在一次簽售會上,曾有大學生向白巖松表達自己對新聞專業的喜愛,白巖松道:“這年頭還有打算學新聞的……我都不知道該怎么勸你了!”那一回,他解釋說,新聞行業養家糊口不易,但能多拿兩份工資: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做事的“情感工資”與“偶爾能推動社會進步、不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壞”的“精神工資”。

2019年6月10日,河北大學的公益演講《對白》現場,大屏放出兩張對比照。

一張是18年前白巖松和4名學生記者的合影,另一張是如今5人照片的合成版。

和白巖松合影的4人,如今兩人做媒體,其余做公關和金融工作。現場播放提問視頻,在金融行業工作的武巖生,感謝白巖松激勵了他的職業生涯,他想問問新聞理想的問題。

白巖松回答:“新聞理想是內衣要穿在里面,自己知道就好了,干嗎總把內衣穿在外面,你以為是超人啊!要把新聞理想當成保暖內衣,冷暖自知。”現場笑聲轟烈。

從早年寫“談理想與夢想是不被人嘲笑的”,到“理想內衣論”,白巖松現在談得更多的是:“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想要改變,必須行動。”

“作為政協委員,我常說的一句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說我,但是功成必須有我’。你必須成為眾多推動力量中的一分子。”白巖松說。

2019年6月25日,公益演講《對白》第二場在開封的河南大學錄制。在接白巖松的路上,王立明聽他隨口講了一個故事。多年前,對河南人歧視的觀點很多,白巖松要做一個相關談話節目。為了了解實際狀況,他坐了一夜火車到河南,四處走走感受,然后坐夜車回去。第二天,他在節目中堅定反對“地域妖魔化”。

王立明很觸動: “白巖松不是那種說兩頭萬金油話的中庸主義者,他說發言要言之有物,也是行動主義者。以前我們做《巖松看臺灣》,當時有8天時間限制,我們做了10期人物專訪,10期主題節目,3場直播。臺領導都驚訝,你們4個人做了一個電視臺做的事!”

往事翻涌而來,王立明目光炯炯。他最難忘的是,是18年前和白巖松“閉關”研發《子夜》的日子。

當年研發時,央視評論部原副主任陳虻,會悠悠講起自己的故事。為了緊急準備哈默訪華采訪提綱,他央求正要下班的圖書館人員放行借閱,找到最珍貴的資料。第二天采訪完,哈默挑大拇指說你們是最了解我的中國記者,還邀請他們出國訪問。

陳虻2008年因胃癌離世,他是央視評論部很多人提到的“精神領袖”。就像北大徐泓老師寫陳虻一書的書名《不要因為走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白巖松曾這樣記錄:“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時的一種荷爾蒙,在多年后痛哭時才知道自己有過,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義?如果哀痛中,我們不再出發,陳虻的離去,又有什么意義?”

在去年年底中國傳媒大學《對白》的演講中,他眾目睽睽之下突然解扣,甩掉立領古式外套,展露里面的大紅T恤衫。上面印著:“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繼續前行”)。

《對白》編導兼聯絡員、90后姑娘嘉嶷沒想到,電視上嚴肅的白巖松在河北河南錄制穿的衣服,竟是熒光綠和桃紅色。她說,現場的火爆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象。

“白巖松還是很有號召力的。河南那場是在百年歷史的大禮堂,人太多了,還有人會突然沖進來。有人從西安趕來。有夫婦從縣城坐3個小時車來,說要簽名激勵孩子好好讀書。當時,30個志愿者形成人墻,有的都被擠傷了。”

河北大學座位號2164的張鑫磊同學,飄逸的楷體字寫著:“人會老的,新媒體也會老的。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媒體才會永遠年輕。”第2361號一名叫董璇的同學,從《對白》收獲的感悟是:“名校只能庇佑一時,要想著你讓你的母校成為名校。”

演講答問持續了3個多小時,和學校老師又聊完,白巖松到高鐵邊的一家飯館,一口氣吃了5個驢肉火燒。當晚9點半,他準時出現在了《新聞1+1》的直播節目中。

如今,白巖松把大量精力給了“東西聯大”。

聯大第四期學生澤華說,剛剛6月聚會,有人提到美食和青島旅游,白巖松還把攻略短信發給學生。包括:“吃完某家餃子店,喝鮮啤,晚八九點去一條有博物館的街,嘗試把照片印在啤酒瓶上。”

澤華說師父的周到,會讓人感動到過意不去。“聯大現在辦到第七期,每年一期期學生去師父家聚會,你說他得多操心。有人說裝修,師父說把你們圖紙給我看,我來提建議。你看,我們這些小毛孩他都惦記著。”

“東西聯大”的同學們還寫了《永遠是少年》的畢業歌:“朝陽海淀,東西二十站地鐵,十八次集體作業……”

2019年6月27日,“東西聯大”第六期學生畢業。白巖松布置的最后一份作業還是:“致10年后的自己!作業交上來,鄭重留存。”10年后,再面對他們,白巖松打算做一個朗讀者。

也許,大家還是圍坐在火鍋旁,白發微蒼的白巖松,從某個珍藏的寶匣中,掏出10年前這些年輕人給他書寫的信箋,一封封朗讀。

“燈下細看我一頭白發,去年風雪是不是特別大……”

老學員歡迎第七期的學員進入。新人一一自我介紹,66人升為77人。

77人,離白巖松的目標還有距離。在他心中,“東西聯大”是非主流的試驗田。他早就計劃好了:“滿打滿算,等我70歲會培養260個學生,這是我送給這個社會的禮物。”

(該文作者劉楠,資深媒體人,已出版《尋找白巖松》(中信出版社)等書)

劉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周佳佳

01 02

關鍵詞:白巖松 學生 新聞 媒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