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尋醫·問藥>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祝墡珠:我的全科人生有“三最”

2019年03月27日 10:26 | 作者:宋瓊芳 齊璐璐 | 來源:健康報
分享到: 

特約記者 宋瓊芳 齊璐璐

20多年前,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祝墡珠由一名內科醫生轉行做了一名全科醫生,從此便為全科醫學發展殫精竭慮。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全科醫學系主任到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祝墡珠教授不僅是我國全科醫學教育的拓荒者與探索者,更是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的見證者與親歷者。老院長的囑托言猶在耳:“全科醫學,就靠你了!”無論遇上多少困難,祝墡珠堅信:“只要我們能堅持下去,將來一定會好的。”


最快的決定

發達國家做了,我們應該也行

從內科醫生轉而去做中國全科醫學“吃螃蟹的人”,年過半百的祝墡珠只考慮了不到一秒鐘。

1970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天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后,祝墡珠在中山醫院成為一名內科醫生,1986年開始做內科重癥監護。1988年,她考取世界衛生組織(WHO)獎學金,第二年赴澳大利亞做訪問學者,進修急救醫學。在澳大利亞急診室,他第一次接觸到全科醫生。然而彼時,她并不知道自己未來的人生將與全科醫學緊密相連。

改變她“方向”的關鍵人物,是時任中山醫院院長的楊秉輝教授。祝墡珠常開玩笑說,自己投身全科醫學,是“被老院長給騙去的”,繼而感嘆,“全科醫學有今天,多虧楊院長高瞻遠矚”。

楊秉輝,中國全科醫學倡導者之一。早在1994年,他就在中山醫院成立全國第一個全科醫學科。建科之初,科室只有三四位醫生。楊秉輝看中了內科基礎扎實全面的祝墡珠——敬業、有很強的事業心、很好的組織能力。于是,楊秉輝找她談話,沒想到,她就回答了一句:“好的呀!”

“然后,我就接到一項重要任務——申請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資助的中國全科醫師培養計劃。”祝墡珠說,“當時,我對全科醫學一無所知,僅限于在澳大利亞進修時的印象。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所需的申請標書,我查閱大量書籍文獻,最終完成了那份題為‘中國全科醫師的發展與培養’的標書,成功獲得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51萬美元的資助。”

楊秉輝對祝墡珠說:“你去當全科醫學科主任吧,否則申請來的錢怎么辦呢?”那時,祝墡珠已53歲。“正因為當初對全科醫生的印象不錯,我想,發達國家都這樣做了,我們應該也行吧?所以,就這么開始了。或許,這是命運的安排。”祝墡珠回憶說。

2000年,祝墡珠成為中山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她把科室人才培養、梯隊建設當做最重要的兩件事。因此,她想方設法為科里醫生爭取更多科研課題和出國進修的機會。當時在國家各類科研基金申請中,很難看到全科醫學或社區相關條目,而上海很多科研項目都對各單位“限項”。面對院內諸多“大學科”,全科醫學科不免“弱勢”。“他們那是幾十年的功底。我們剛剛成立,過幾十年,我們也會好。”祝墡珠拿著科里標書到處呼吁,“我們不能跟肝癌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比,但我們的項目只要送出去,到市里比、到全國比,我敢說我們是最好的。”就是依靠這樣的拼勁,她為科室逐步拿下一個個科研課題。

有一次,科里有位醫生出國前的外語面試沒有通過,她就寫信給市領導:“我相信她的英文水平能勝任,也相信她經過國外鍛煉后會進一步提高。我們是選派醫生出國,不是派外語人才出國。全科醫生更需要出去見識。”在她的爭取下,科里不少醫生去了美國、英國、加拿大進修……雖多次受邀出國學習,但她總說:“把機會多留給年輕人吧。”

經過多年發展,中山醫院全科醫學科目前擁有4個病區約116張床位和30多名醫生。“一個學科要搞上去,一定要‘萬紫千紅’。沒有團隊,我一個人怎么做事?我們團隊非常好,年輕、有活力,只要好好培養,就可以成長!”

最響的聲音

“只要堅持下去,將來一定會好”

回想當初,祝墡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全科醫師培訓的生源問題。“CMB項目代表全科醫師培訓在我國的正式啟動。這項計劃旨在為我國200名符合資質的大學本科畢業的全科醫生提供免費規范化培養,也就是現在的‘5+3’(5年本科學習,再加3年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可是,當時全科醫學理念還沒有被廣泛接受,職業前景幾乎沒人了解,再加上政府沒有將其納入培訓計劃,學生培訓完畢后回當地從事什么工作也不清楚,所以即使免收學費、書本費,首批招生在全國也只招到19名學員,其中6名還是我們自己科室的成員。”祝墡珠回憶。

當時有人勸她:“招不到本科生,就招大專生吧。”但是,她堅守誠信原則:“我不能騙美國人,拿了人家的錢,就應該踏踏實實做事。”她找到自己同學、原上海市衛生局局長劉俊——對方大力支持,明確指示把上海醫科大學生畢業后的培訓納入CMB計劃。這就是最早一批接受CMB全科培訓的滬籍本科生。如今,全科教育已納入上海市政府常規計劃,而當初首批學生也都已活躍在社區醫療一線,大多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骨干與管理者。

“很多人覺得,全科醫生的知識與技能比不上專科醫生。這是大大的錯誤!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不同,全科醫生要求的是‘廣’,而專科醫生要求的是‘深’。作為全科醫生,要守好兩個門,一個是健康的門,守住民眾健康;另一個是醫保的門,守住成本效益。因此,全科醫生要學方方面面的知識,他們不僅要與病人打交道,還要與街道、醫保系統溝通。專科醫生關注的是院內治療,而全科醫生要考慮如何讓病人回歸社會、如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康復。他們需要掌握的是社會醫學知識——全科的目標不只是治病,而是‘全人’‘全家’‘全社區’的健康。培養一個全科醫生的成本,絕不比專科醫生低。”祝墡珠說,“因此,我們要建立規范化培訓基地。這好比打造一個孵化器:對全科醫生進行規范培養后,把他們送進社區,慢慢地,這些醫生就是社區的老師,可以帶新的全科醫生。”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全科醫生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這是祝墡珠最為堅持的想法,而最令她自豪的是:“規培從全科開始!”2004年,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山醫院成為首批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基地。迄今為止,上海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共招錄全科醫生2782人,其中,中山醫院招錄373人。同時,中山醫院通過遠程面授課程等方式,培養了全國各地8000多名骨干全科醫生。

不久前,祝墡珠參與了國家全科醫師轉崗培訓教材的編寫。“國家新政出臺,到2020年底,作為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的醫院必須要有全科醫學科。現在很多三甲醫院都在進行轉崗培訓,加注全科醫學科。”她說,“還記得當年我們全科醫學科的一個重大難關,就是醫師注冊的專業問題——三級醫院沒有全科醫生的崗位。這個科室的醫生隸屬哪個專業?所以,無論多少困難,只要我們能堅持下去,將來一定會好的。”

最好的證明

“時間會給出答案,證明一切”

2011年是祝墡珠難忘的一年:國務院決定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到2020年,在我國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名~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自此,全科醫學發展駛入“快車道”。而祝墡珠,也成為“全科醫學代言人”——全國各地,只要有全科醫學的重大會議,必然有她的身影;只要談及社區醫生的發展前景,必然有她的聲音。

“英國全科醫生的收入是專科醫生的80%, 所以英國50%的醫學生愿意做全科。而我們的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待遇相差很大,我們費了很大力氣把人才培養出來,最終卻留不下、用不上。”因此,全科醫師的職業前景、收入、地位、榮譽感都是祝墡珠最關心的事。

曾經作為上海市全科醫學會主任委員,很多人都說,祝墡珠的心里裝著“全上海的社區醫生”。她倡導從一線選拔優秀成員加入全科學會領導隊伍——浦東濰坊社區衛生中心主任杜兆輝、石門二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申等,都成為上海市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別看只增加一兩個人,在社區醫生的心里是不一樣的,他們會把學會當成自己的組織,有親切感。”她說。而每當社區醫生發表論文有困難,作為《中華全科醫學雜志》總編的她,總是熱情幫助他們爭取版面,還親自給他們修改稿件。

“全科醫學事業有前景、有意義,哪怕付出再多時間、再多精力、再多心血,我也覺得值得!”祝墡珠深信不疑。

為了促進社區醫生更好地學習與交流,祝墡珠一手建立起“全科醫師沙龍”。“我們不單要傳統的專家授課,而更希望推動社區醫生成為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旁觀者。所以,我借鑒三級醫院病例討論模式,每月確定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辦,并提前發布討論病例,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討論、形成意見后,統一提交學會,再遴選出優秀者集中討論,同時邀請一位三甲醫院教授點評。”

她精心設計的沙龍,如今已舉辦132期,成為上海市全科學會的品牌項目,受到社區醫生熱烈歡迎。不少人說:“在我們眼中,祝教授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家,而是和藹可親的長者,一心只為我們著想,我們都愛戴她、尊重她。”

細數全科醫學發展的每一步,祝墡珠感受最深的是:“國家政策支持最重要。老百姓對全科醫學的認識乃至認可需要時間。但我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證明一切。”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全科 醫生 醫學 祝墡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