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從"金山銀山"到"綠水青山" | 40年40組關鍵詞
原標題:從“金山銀山”到“綠水青山” |40年40組關鍵詞
走進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歷史巨變”展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單元展出的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今昔對比圖,吸引著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從“賣石頭”到“賣風景”,華麗的轉身,讓余村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浙江省安吉縣余村環境整治前后對比
13年前,正是在余村,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如今,這一理念不僅改變了一個山村的命運,更重塑著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刻寫在13億多人民的心里。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美麗中國的新圖景、新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現。
時間洗禮,一個共識越發深刻——
不能腰包鼓了,環境卻糟了
初冬的余村,青山如黛,流水潺潺,竹海綿延,每一次的呼吸都沁人心脾。
2005年8月15日,在余村村委會會議室里,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聽到干部匯報說關停了采石礦和水泥廠、打算發展旅游時,說出了那段深遠影響中國未來的話:“剛才你們講了,下決心停掉一些礦山,這個都是高明之舉……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促使余村作出“高明之舉”的,是“腰包是鼓了,環境卻糟了”的嚴酷現實。上世紀90年代,為了致富,村里“靠山吃山”,自辦水泥廠,大肆開采石灰巖。余村變富裕了,隨之而來的卻是,昔日秀美的環境變得滿目瘡痍,溪流渾濁,煙塵漫天……村支書潘文革回憶說,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時期,家家戶戶連鮮竹筍都不敢放在外面曬。“到處都是礦山飄出的灰塵,這樣的筍干能吃嗎?”
彼時余村的景象,可謂當時許多地方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讓古老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間走完了許多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之路,2010年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快速發展的背后,也濃縮了由此帶來的深層次問題,潛伏著暗流涌動的生態危機。
一個事實不容回避:雖然我國早在1983年就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但很長一個時期內,相較于經濟發展的靚麗成就,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就顯得滯后了。許多地方“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唯GDP是求,熱衷于引進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企業……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和自然資源的日漸枯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日益尖銳,過度開發和盲目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事件屢見不鮮。
不斷加劇的污染,日漸成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鄱陽無漁》《咸潮考驗珠三角》《太湖藍藻再暴發》《大興安嶺的艱難時光》《春天等來的難道只是沙塵暴》……一個個見諸新聞媒體的標題,將那時中國正在經受的挑戰與考驗,刻畫得淋漓盡致。
1:2011年,江西省新建縣南磯鄉,一艘大漁船擱淺在鄱陽湖湖底草坪上。2:2001年,工作人員在江蘇無錫黿頭渚景區“圍剿”太湖藍藻。3:2002年,采伐后大興安嶺稀疏的森林。
生態環境的每況愈下,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沒有了綠水青山的金山銀山,不過是空中樓閣、風中沙塔。人們期待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建設美麗中國的呼聲一天比一天高漲起來。
點“綠”成“金”,一條道路越走越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把綠色作為底色,發展才更有亮色。
2013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在回答提問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福建省永安市上坪鄉龍共村。這里有萬畝翠竹,千畝桃園,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游玩,每年給村民帶來上百萬元的收入。而這一切,得益于龍共村“寧要青山,不要礦山”的堅持。
福建省永安市上坪鄉龍共村村民在為竹子松土施肥
2000年前后,周邊不少地方出現了采礦熱,龍共村沒有跟風,而是發展禮品桃、蜜桔等特色產業,同時引進毛竹高效經營技術,促進竹產業發展。如今,當不少村子因礦山關閉而不得不另覓出路時,龍共村的發展卻越來越紅火。“當年以為保住青山丟了金山。現在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民楊國業說。
“綠色”才是“聚寶盆”。這樣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不斷涌現——
廣西柳州,一座美麗宜居的城市。誰能想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里曾是“酸雨之都”,“雨水下來似醋酸,城里處處‘白面山’”。痛定思痛,一場持久的“環境保衛戰”打響了。走出發展與保護的二元對立,廓清的是綠色發展新理念,如今的柳州捧回了“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更可喜的是,工業發展亮點頻現,2017年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
幾次降雪過后,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壩,此時已是銀裝素裹。1962年以來,塞罕壩林場的三代創業者用青春、汗水和智慧攻堅克難,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高寒荒漠上,培育出110多萬畝人工林。2017年,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綠能生金,如今塞罕壩林場的苗木、旅游等,每年可以帶動當地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森林資源總價值更是高達206億元。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為指引,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一條綠中尋金、變綠為金的生態產業鏈正在廣袤疆土上鋪展。
面向未來,一個目標越發堅定——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京津冀腹地,河北雄安新區。絲絲寒意,阻擋不住前來感受這片熱土的游客。“這里沒有想象中的建筑工地遍地開花,也沒有迅速崛起的高樓大廈。”游客林川說,能夠感受到雄安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悄然發生的變化,“智慧城市”現雛形,環保力度更大。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沙盤
“與眾不同”的背后,是一個個壯士斷腕般的變革和努力:持續推進白洋淀流域“洗臉工程”,重污染、高能耗項目堅決拒之門外,低端落后產業加速調整淘汰,推進非污染型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
透過雄安之“新”,可以窺見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理念與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建立并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立法與執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共制修訂法律8部,“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開始實施;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
藍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同2013年相比,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下降22.7%,曾經深入“霾伏”的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更是下降了39.6%。
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全國完成造林5.08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成為同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相比2012年,2017年全國地表水好于三類水質所占比例提高了6.3個百分點,劣五類水體比例下降4.1個百分點。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正凝聚起綠色發展的強大共識和澎湃力量,闊步邁向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好明天。(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徐懷順)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青山 發展 金山 綠水 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