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合理用藥合理用藥
使用抗生素,易犯七個錯
主講人: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 鄧艷輝
日常生活中,家庭醫藥箱里總會有類似“頭孢”“西林”的藥物,人們習慣稱為消炎藥。但有不少人不懂消炎藥、抗生素、抗菌藥的區別,導致使用時常出錯。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等)產生,能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的物質,分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感染性疾病有治療作用,其中有個別抗生素具有抗腫瘤、免疫抑制的效果。
臨床常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氯霉素類、大環內酯類、糖肽類、抗真菌類、抗結核菌類等,其中前6類抗生素以抗細菌為主。識別不同類型的抗生素有兩個方法:一是看藥品說明書或藥品標簽中的“適應證”一欄,凡是寫了用于治療某細菌感染的疾病,就是抗生素;二是看詞頭或詞干,比如常見的頭孢、西林、霉素、環素等。
抗菌藥主要對細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包括部分抗生素。二者的概念有區別也有重疊,但不是包含關系。比如一些人工合成的藥物,如左氧氟沙星就不屬于抗生素范疇,具有抗腫瘤作用的抗生素不屬于抗菌藥。因此,抗菌藥不能和抗生素畫等號。
消炎藥,包括醫學概念中的“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等,還有糖皮質激素等。顧名思義,消炎藥可以消除炎癥,但并不能殺滅病原微生物,而是直接針對炎癥的,屬于對癥治療藥物。“炎癥”并不是特定疾病,而是疾病表現出的紅腫熱痛癥狀,比如感染性疾病。因此,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藥。
但因感染性疾病發生時,身體也會有類似的炎癥反應,很多人會先選消炎藥,但這時應使用抗生素消滅微生物。如果炎癥并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比如痛風性關節炎發作,即使使用抗生素,也起不到消炎作用。
生活中使用抗生素和抗菌藥時,常出現7個錯。
頭疼發熱就用藥。細菌或病毒都可以引起感冒,而不少人感冒多為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無需使用抗生素,除非合并細菌感染。世界衛生組織一再強調,“抗生素不能治愈感冒和流感等病毒性感染”。
用藥時間越長越好。不少人認為,抗生素的用藥時間越長越好,細菌可以被徹底殺滅。其實,使用抗生素有一個療程,不同細菌感染的治療療程也各不相同,使用時間太長或太短、更換太頻繁可能對疾病的預后有影響,甚至容易出現耐藥性,導致無藥可用。患者一定要嚴格遵循醫囑。
抗生素越貴、越新、越廣譜越好。每種抗生素的優勢、劣勢不同,并不完全存在“貴賤”之分。選擇抗生素時,需因人而異、因病而異,根據患者的病理生理特點,既往有無藥物過敏,感染部位、病原菌和嚴重程度等情況來決定。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迷信高價、廣譜、最新的抗生素,認為療效更好。實際上,抗生素使用原則是,除非在未明確病原菌時可選擇廣譜,否則能用窄譜不用廣譜;能用低級不用高級。另外,一些常見藥的藥效較穩定,價格相對便宜,不良反應也比較明確。
療效不好就換藥。如果使用某種抗生素的療效暫時不好,首先應當考慮用藥療程是否足夠。即便見了效,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夠必需的周期,不要頻繁更換藥品。因為用藥起效需要一個過程,頻繁換藥,反而造成細菌耐藥性,菌群失調。
口服給藥不如靜脈效果好。對于一般感染患者,如果無嚴重惡心、嘔吐等癥狀,所用藥物口服吸收良好,也能達到很好的藥效。但對病情較嚴重,或因高熱產生惡心、嘔吐等明顯胃腸道癥狀而無法口服的患者,需采用注射給藥。
聯合用藥效果好。隨意服用多種藥物,不一定增加療效,反而可能增加副作用或不良反應,還可能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對于確屬細菌感染的病,要根據引起疾病的菌種選擇相應藥物。
病情好轉,擅自減少用量或停止用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有些人認為,病情好轉就可以減少用量或停藥,減少藥物對身體的損害。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不同部位、不同嚴重程度的感染,使用藥物治療的劑量和療程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治療單純性尿路感染只需三四天,復雜性尿路感染需要十幾天。生病時,人體像個戰場,藥物進入人體后會配合免疫細胞將細菌圍住并殺滅,不適癥狀會減輕甚至消失,但并不意味著已經打贏了。如果這時停藥或減少用量,就等于停止或減少向戰場增派的援軍,給細菌一個反撲的機會,而這時還存活的細菌,大多是生存能力較強的,如果復發可引起更嚴重病情。也就是說,如果病情有所好轉就減少用量或停藥,藥物不能在體內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有可能導致致病菌死灰復燃,而且劑量不足往往會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導致疾病無法痊愈,甚至可能轉為慢性感染或產生其他嚴重并發癥。
抗菌藥、抗生素停藥原則:一般在體溫正常、癥狀消退的72~96小時后再停用比較合適。建議大家在服藥時遵循醫囑,切忌自行停藥。
編輯:趙彥
關鍵詞:抗生素 消炎藥 服用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