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AI醫療:理想很美好 現實仍骨感

2018年07月24日 10:19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AI醫療:理想很美好 現實仍骨感

“我們把傳統的胃鏡變成小小的機器人,它可以在磁場的控制下,以毫米為單位精確移動,360度無死角檢查我們的臟器。”

“我們比較成熟的產品是在線問診、移動問診,幫助用戶在移動互聯網上跟真實醫生快速建立起聯系,解決其健康問題。”

“醫生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讀片,還存在大量誤診和漏診,我們觀察到這個痛點,決定將AI技術落地,應用在醫生日常工作中。”

“尋找中國創客第四季夏季峰會”的舞臺上,幾位AI醫療領域的創業者侃侃而談,談著AI醫療的現狀與未來,說著自己的夢想與期待。

這兩年,人工智能的東風吹到了醫療領域,讓這個領域一下子熱了起來,大量創業者涌入這個行業。醫療成了AI落地的又一萬億級場景。普華永道的專家們在醫療報告《What doctor》中寫道:“我們正馬不停蹄地走入健康新時代,AI與機器人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高了。”

長期以來,優質醫療資源的供需不平衡,醫生培養周期長,誤診率高等痛點已經成了醫療“頑疾”,AI的賦能是否能消除這些“頑疾”?AI醫療的痛點又在哪兒?在很多人心中,這些問題還等待著答案。

AI醫療的賦能

“全國只有不到3萬名治療慢性疾病的醫生,卻有4~5億得了慢性疾病的病人。”智云健康CEO匡明的話說出了我國醫療行業目前的困境——醫療資源嚴重不足。

據《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末,我國衛生技術人員總數有898.8萬人,相比去年增加了53.4萬人。2017年總診療人次共有81.8億,與上年比較,共增加2.3億。2017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為2.44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為2.74人。

雖然醫生也在不斷增多,卻還是趕不上病人的增長速度。想要解決這么多人的看病問題,只能不斷往醫生的肩膀上加“砝碼”。推想科技副總裁曹原說,巨大的工作量使得醫生不得不長期高負荷地工作,這樣的工作方式很可能導致大量的誤診和漏診。曹原舉例,“比如針對肺部結節(的診療過程)來說,負責診療的醫生每天大概有30%~40%的時間在查看胸部CT,這其中又有80%的時間在鑒別(影像中是)結節還是血管,如果出現結節卻沒能被醫生發現,未來很可能會變成肺癌。”

2017年至今,“AI+醫學影像”領域的大部分公司,業務都涉及AI輔助診斷肺結節項目,公布的檢測準確率普遍在90%以上,而且這個數值越來越高。2017年也被業內稱為AI影像的“肺結節年”。

類似“AI輔助診斷肺結節”這樣的項目,一定程度上為某些特定領域的醫生減輕了負擔,提高了他們的診療準確度和效率。但對于很多患者來說,這些并不足以真正解決他們的“心病”。

“現在中國有幾百萬名醫生,但是大家希望看的,是排在前5%的專家。”天億投資創始人、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俞熔認為,對于許多患者而言,專家資源稀缺才是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他認為,在這個方面,AI技術也是大有可為的:“AI的價值就在于,我們有這個技術路徑,可以把專家的智慧標準化、智能化、技術化,這其實就是變相提高了專家效率。”

春雨醫生CTO曾柏毅提出了和俞熔不同的看法。他說:“如果我們可以通過AI技術幫助‘小醫生’,提升‘小醫生’的看病水平、看病效率,讓‘大醫生’的能力更好地、更廣泛地發揮作用,(醫療資源的)供給量將是巨大的。”

那么,如果釋放了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患者“有得可選了”,是否意味著他們都能找到讓自己“心滿意足”的醫生呢?現實情況可能并沒有這么簡單。曾柏毅提到了一個現狀:由于各種知識水平的局限,許多患者不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醫生,如果選錯了醫生,還有可能造成誤診。他說,“我們在和許多用戶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會把問診作為去醫院的第一站,我們認為用戶需要一種可以信任的關系,幫助他作出醫療決策。”他提出,在不久的將來,用戶就診時不再需要頭疼選什么科室、選哪個醫生,搭載了AI技術的分診系統就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使用AI技術,用戶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可以幫他做。”曾柏毅在介紹AI分診系統時說。他認為,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運用是能夠解決用戶切身問題的,是有發展空間的。

落地才是硬道理

2016年被認為是AI醫療在國內形成投資風口的元年。相關數據顯示,當年,約有27家AI醫療企業融資成功,其中16家企業融資金額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然而,有一個現狀讓人無法忽視:盡管AI醫療產品可以進行嘗試的空間很大,種類多樣,但真正落地的很少,能夠符合臨床使用場景的產品仍缺席。俞熔坦言,目前,把AI技術上升到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的維度比較有壓力,更多的是輔助治療。

這與醫療本身的特點有很大關系。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醫學領域的問題很復雜,維度多、門檻高,AI技術在此領域進行突破,難度比較大。以目前AI技術與醫療結合較為成功的影像科為例,曹原表示,肺部、眼部應用相對簡單,技術門檻比較低,所以許多企業都爭相開發相關產品,而針對脊柱、腹部等復雜部位診斷的試水則相對較少。

“在醫療行業,你需要拿出非常清晰的證據,才能說這個東西可以大量用于臨床。”匡明提到,在醫療領域做產品必須慎之又慎,作為產品的目標使用者,醫生和患者對此的態度也顯得比較慎重和保守。

《醫療人工智能醫生認知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外科和影像科醫生對AI的知曉率高于平均水平,但對AI的整體滿意度低于平均水平。不滿意主要集中在AI未能減少醫生的工作量,其次是對原理以及準確率不高的質疑。

很多使用過閱片AI的影像科醫生,沒有體會到工作量的降低。雖然許多公司都宣稱用于影像科的AI產品能夠提高閱片的準確度,而且比醫生快得多,但并不能保證誤診的問題不會出現。如果閱片AI提供的結果不能讓醫生信服,醫生還需要重新審核,這反而會增加醫生的工作量。

不光是許多醫生對AI醫療心存疑慮,很多患者也對它的安全性和實用性感到擔憂。匡明說,“有時候朋友跟我開玩笑說,你別跟我說AI的算法好不好,我只關心,用在我身上出了問題怎么辦?”俞熔也有類似的體會:“在兒科領域,AI技術用于兒童保健是可以的,但用在兒童疾病治療上就不太行了,一般人不太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跟機器人對話(進行診療)。”

另一方面,“向誰收錢,誰來掏錢”,也是目前AI技術在醫療領域落地時繞不過的“坎兒”。增加的機器成本由誰承擔?俞熔表示,目前,醫院場景的收費有一些挑戰,打通醫保、醫院的閉環難度仍較大。

曾柏毅認為,在醫療領域中,醫院付費比較難,但是可以考慮藥企付費和保險公司付費。“二者對醫療AI的需求蠻大的。”匡明也表示贊同,以他的經驗來看,藥企每年會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臨床研究,而數據挖掘、AI分析可以對其進行加持,這樣可以直接獲得收入。

“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人們對醫療健康的關注度和訴求會越來越強烈,付費的意愿可能會不斷提高。”匡明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教育和培育,未來,在一些收費場景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愿意為AI付錢。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張均斌 實習生 方玉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趙彥

關鍵詞:AI醫療 慢性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