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為什么說三伏灸是“冬病夏治”的特色療法?

2018年06月25日 15:31 | 作者:尹海燕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三伏灸是將中國傳統農歷節氣、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最早見于清朝初期張璐的《張氏醫通》著作,是中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出現在每年農歷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的三個庚日,其具體日期是按照中國古代的干支法來推算的。中國傳統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三伏灸,就是在中國農歷節氣三伏天,采用藥物敷貼于穴位或患處,使其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或起皰的中醫外治療法,因其所產生的反應和功效與艾灸類似,故稱“三伏灸”,也稱“三伏貼”。

選擇三伏天是因為中醫認為“天人相應”即人應順應自然界規則而存活,在預防或診治疾病時也應注意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對人體陰陽平衡的影響。傳統中醫認為一年四季之中春夏陽氣較盛,因而護養體內陽氣,使之保持充沛很有必要,故有“春夏養陽”之說。而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也是人體陽氣最盛的階段,這時人體皮膚毛孔打開,經絡氣血流通,有利于藥物的滲透與吸收,是驅散體內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三伏灸所貼敷的藥物基本以溫陽散寒為主,所貼敷穴位也主要是起溫陽散寒的功用。因此,最佳溫陽時機、溫陽藥物、溫陽穴位三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調動人體陽氣,鼓舞正氣,祛除邪氣,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灸常選取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等。往往根據病情需要選取并按比例研末,用時以姜汁調成膏狀,用膠布將塊狀藥膏貼于針對病情所選的穴位上。初伏、中伏、末伏各貼一次,每伏選取穴位可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貼3-6小時,兒童1-2小時。貼敷后皮膚常有發熱感或灼痛感,不同的人皮膚耐受情況不一樣,但以能耐受為度。敷貼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膚都會有灼熱和紅潤;如果穴位局部的皮膚起皰,效果往往會更好。三伏灸常每個伏天貼敷1次,1年貼敷3次為一療程,可連續3年;病程長的患者還可適當延長療程。

三伏灸適用于陽氣不足、肺氣虛弱、虛寒疼痛及一些免疫性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結腸炎、凍瘡、胃痛、頸椎病、慢性腹瀉、體虛易感等。其中尤以冬天多發的呼吸系統疾病效果顯著,因此三伏灸是中醫“冬病夏治”特色療法的最佳代表。

由于三伏灸的特殊療效,已經被廣大慢性病患者接受;每年三伏天季節,全國各級醫院都會提供三伏灸治療,為防病治病的切實需要提供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也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治療手段為全世界健康服務的亮麗名片。

(作者系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醫師)

編輯:趙彥

關鍵詞:三伏灸 冬病夏治 特色療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