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調護陽氣 保暖溫補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古人就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冬至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節(jié)氣。
古人對冬至極為重視,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為大吉之日。此時氣候寒冷,人們活動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更利于蘊藏陽氣,“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在這陰極陽至的時日里,正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機!
冬至養(yǎng)生,以調護陽氣為重中之重,建議可行艾灸神闕穴。神闕穴,位于肚臍的正中央,是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建議于冬至前后四天,加冬至日共九天,每天艾灸神闕穴,每天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鐘即可。具有提升陽氣、溫通經絡,緩舊疾、祛病邪之功。
冬至時家家團聚,舉國同慶,古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語,留傳至今。每到冬至,我國北方會吃餃子迎冬至,相傳這種習俗始于東漢,當時被后人尊稱為“醫(yī)圣”的張仲景,為百姓熬制“嬌耳湯”驅寒除病,后人仿制“嬌耳”的形狀制作食物,就成了現(xiàn)在的餃子。民間俗語也常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在南方則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寓義團圓美滿;而在山東滕州,認為冬至是數九寒冬的第一天,有吃羊肉、喝羊湯的習俗,以驅除寒冷、滋補強身。
冬至天寒,為取暖,飲食多以高熱量的肉食為主,容易積食導致胃腸疾病。飲食需節(jié)制,合理搭配、葷素結合,可吃些青筍、蓮藕、甘桔等蔬果,爽口又開胃。
慢性病患者及年老體弱者,大多正氣不足,脾腎虧損,每于冬季氣候寒冷之時,更易受外邪侵襲,使正氣更虛。可以說,冬季是慢性病患者的一道大關。冬季寒冷,容易感冒;外周毛細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皮膚毛孔閉合,毒素不易排出,這些都可能造成病情的反復、變化及進展。建議慢性病患者于冬至日開始可服用膏滋進行調治,根據氣血陰陽虛損的不同,辨證施補。
王琳(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腎病科主任醫(yī)師)
編輯:趙彥
關鍵詞:調護陽氣 保暖 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