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孔子夢周公和莊周夢蝶

2017年07月03日 10:38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孔子夢周公

《禮記·檀弓》中記載了一個孔子做夢的故事,這個故事很有名,是說孔子覺得自己快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做了一個這樣的夢,內容是這樣的:

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曰:“賜,爾來何遲也?夏后氏殯于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于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

莊周夢蝶 范曾作

這個故事在《孔子家語》中也有記載,內容幾乎一致。這個故事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首先,是孔子對自己的弟子子貢所敘述的一個夢。孔子說夏商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擺放靈柩的方式,并說自己既然夢到了殷商時期擺放靈柩的情景,他將之理解為自己即將要死的“預兆”。其次,我們要注意孔子的感嘆。孔子將自己視為泰山和梁木、哲人,但是“明王不興”,他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難以有實現的機會了。所以,孔子對于自己生命的終結充滿著遺憾。在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到孔子一生的縮影,即有德而無位。對此,《論語》中則是通過“夢周公”來呈現的。

《論語·述而》記載道:“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說,我太衰老了!很長時間沒再夢見周公了!我們都知道孔子最為推崇周代的禮樂秩序,而周代的禮樂制度的完善則賴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按王國維先生的概括,周公通過宗法封建制度的建立從而構成了以家庭倫理為基礎的“道德共同體”的建構,某種程度構成了中國傳統政治秩序的倫理基礎。孔子對于禮崩樂壞的社會的批評和“吾從周”的信念,都顯示了他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秩序崩壞的憂慮和重構社會秩序的雄心。《論語·八佾》中:“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意思是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并在此基礎上演變發展而建立起來,豐富而完備,孔子遵從周禮。他還曾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孔子不再夢到周公的慨嘆呢?

漢代的鄭玄對于這句話的解讀是這樣的。他說:“孔子昔時,庶幾于周公之道,不能究見之。末年以來,圣道既備,不復夢見之。”這句話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就是孔子早年并不能真正了解周公之道,所以經常夢見以期待有所發現。而到晚年,孔子已經具備圣道之全體大用,所以就不用經常遇到。這種解釋放在漢代的歷史環境中,或許是可以理解的。在漢代,孔子被視為是為漢制法的,因此,他已經是一個秩序的建立者,因此,便可以不復夢見了。

同樣是漢代的《白虎通》里有這么一個問題,大致可以佐證這樣的看法。《白虎通》里問圣人是否自己知道自己是圣人,其回答是說孔子自己知道自己是圣人,其例子就是《論語》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即文王已死,孔子就以“文”自任。

宋代的解釋有所不同,程頤說:孔子盛年的時候,一心想推行周公之道,所以在睡夢中,可能會見過周公。而到孔子老年的時候,認為周公之道難以在有生之年實現了。程頤說:“存道者心,無老少之異;而行道者身,老則衰也。”而朱熹則對程頤的解釋做了進一步的發揮說:“孔子盛時,志欲行周公之道,故夢寐之間,如或見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則無復是心,而亦無復是夢矣。故因此而自嘆其衰之甚也。”這個解釋,可討論的地方很多。一般而言,孔子常說不知老之將至,因此,并未因為自己年老而放棄自己的志向。只是壯歲之時周游列國,希望有明王來實現他的理想,而晚年則將這樣的理想寄托在刪削詩書和教育學生上,因此,并不能說“無復是心”。

孔子晚年喜歡讀《周易》,我們在講儒家的時候,特別強調積極進取,且多用《周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表達,這比較典型地體現了儒家的態度,因此,孔子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道事情可能做不成,但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這就是儒家積極進取的一面。

對此,清代宋翔鳳《論語說義》對孔子夢周公的解讀,我覺得很符合孔子的一貫立場。他說:

昔者,孔子耳順不逾,天縱將圣。年有壯老之異,志無衰盛之分。惟感周道之既衰,則思周公而無夢。“甚矣吾衰也久矣”,吾者,謂吾今日也;久者,謂自幽厲傷之,至今日而已久也。孔子謂周道之衰,當吾之世而益甚。如魯之郊禘非禮,其精神已不能與周公相接。制禮作樂之意,吾將坐視其泯沒。精神不交,則不復夢見也。周公其衰,之杞之宋,又不足征,此《春秋》之作所不能已與!

這段解釋很典型地體現了公羊家解釋經典的特點,也就是說,強調了孔子雖然不能直接制定社會秩序,但他是通過編定《春秋》,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褒貶來宣告他自己作為一個“制法者”而存在的。而且,宋翔鳳也吸收了程朱解釋論語的一些說法。不過,他并不認為衰是身體的衰弱,而是周公所制定的禮樂秩序的式微,因此,孔子不能坐視儒家理想的泯滅。

由此可見,對孔子之夢,在后世的解釋中,多是從孔子作為道的擔當者的角度,體現到儒家側重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傾向。這種使命感又表現為救天下的豪情壯志:一方面,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人能弘道的精神;另一方面,天下無道,不能逃避,需要人來振危起弱。這種態度一直被后人所繼承。

比如孟子。有一次他跟淳于髡關于“嫂溺,援之以手”進行了辯論。“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嫂子溺水,救不救?孟子說當然是要救,遇到特殊情況要靈活變通。有人進一步問,現在天下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你救不救?孟子回答說,要救,但不同的人挽救社會的途徑不同。學者,主要是寫文章來救天下。其實,后世的儒家最主要的就是通過傳播思想來救濟天下。

這種思想在宋代還表現在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豪情壯語,以及王安石的“共治天下”的思想。

所以,在孔子的夢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所強調的對待人生應該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和剛健有為的精神,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當然,儒家的思想中有些傾向也包含著“退讓”和“妥協”。比如,《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就是說,大道如果不能推行于天下,孔子要乘坐著竹筏子到海里。錢穆先生曾將此解釋為表現了孔子和平豁達的氣象。孟子也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給了人們一條退路,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發達了,要造福天下。如果沒有機會,那么就做好自己,獨善其身。不過,理解儒家這種傾向需要了解其前提。它的前提就是自己先要努力,首先要求道,求道不行再選擇抗爭或退隱。就如孟子所說的那個“達”,自己的理想實現了,才能實現懷抱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在道家看來,儒家的行道之志是沒有必要的,對于保全生命沒有太大的意義,而以自己的想法來改變社會也會導致對別人的選擇的干擾。所以我認為儒家所強調的剛健有為,更像是一個外表溫順、內心堅強的君子。而道家考慮更多的是,人怎么樣去生活,而且是愉快、逍遙自在的生活。

編輯:楊嵐

1 2 3

關鍵詞:孔子夢周公 孔子 周公 莊周夢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