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吳為山:寫意精神與雕塑
編者的話:
新年伊始,文化周刊講壇版又和您見面啦!本期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吳為山為您講述寫意精神與雕塑。寫意是貫穿于中國藝術的核心語言并具有審美共通性,它在詩畫理論中得到深刻的闡發和印證,成為中國藝術的審美特質。“寫意雕塑”的觀念是吳為山于2002年在第八屆中國雕塑論壇上提出的,并于2005年“首屆中國美術金彩·長安論壇”上發表了《我看中國雕塑藝術的風格特質——論中國古代雕塑的八大類型》的報告,進一步論證了寫意精神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必要性。此次講座是吳為山老師近期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與大師面對面”講壇上的演講。現將文稿摘錄發表,讓我們乘著這輛文化的快車,開啟新一年的旅程吧!
《上善若水——老子》作于2005年
《曇曜像》作于2010年
簡介:
吳為山,著名雕塑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曾榮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法國美術家協會頒發的國際美術金獎以及榮獲美國洛克菲勒“RRC首屆中國藝術年度人物”全國中青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等榮譽。201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發的“講好中國故事文化交流使者”稱號;他的作品在世界多國展覽,并被重要博物館收藏,代表作《孔子》、《孔子問道于老子》立于世界多個國家。他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的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出版多部理論著作。
雕塑中的“寫意”
寫意,是中國美術的靈魂所在。
“寫意”本源自原始先民主客不分的混沌思維;源自萬物有靈及空間恐懼心理所生成的原始意象;源自老莊哲學的“恍惚”。王弼的“得意忘象”就出自莊子的“得意而忘言”,他提出的“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意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闡釋了象與意的辯證關系。寫意,啟發我們審美觀要超越于有限物象。
寫意又源自中國書法中天象地脈的造型意象,文字的演化和書法的演變,在結構上逐步趨向簡化,也可以說由“具象”逐步過渡到“意象”。而書法以其“法”將文字的構成升華為藝術的表現,它的點劃之美,同化于自然的一草一木;它的開合之度,對應于天地的陰陽互補,它書寫的節奏則合拍于江河湖海生命的律動。因此,有著氣脈貫通的自然氣象。不同書體的流變對應于當時當代的審美,可以說書法是文字的雕塑;相應的,雕塑也是立體的書法,二者皆不離“意象”。我認為,中國造型藝術的基礎是書法,西方造型藝術的基礎是素描,自然科學的基礎是數學,因而,我想中國的畫家,特別是中國的水墨畫家,如果書法不好,那么筆墨的深度、筆墨的文化含量一定深不下去。所以書法、文字是歷代文人通過不斷的創造,使其從具象的做工到抽象的物質,而文字的間架結構、空間構成,文字所具有的意象特征,都是藝術家們應該掌握的。
寫意還源自于中國傳統繪畫中“意”的表達。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論,表現為象、氣、道逐層升華而又融通合一的動態審美,特定的形象是產生“意”的母體。意,往往具有“超以象外”的特征,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觸發而紛呈疊出的特點。它常常由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發與傳遞而聯類不窮。從原始洞窟壁畫到墓窟壁畫,從彩陶紋樣到帛畫直到宣紙上作畫,由于工具與材料的變化促進了表現方式的變化,其“意”、其“象”也各有不同。人與人、人與山、山與水、水與云的意象表達,都對雕塑造型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佛教雕塑所依托的繪畫粉本,畫史上所謂“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對雕塑的直接作用,都說明了雕塑與繪畫的姻親關系。
中國傳統雕塑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寫意的傳統和樣式,以其獨特的審美形式區別于西方傳統寫實雕塑。與西方以“人”為中心的觀念不一樣,中國傳統雕塑體現了中國文化對“天人合一”的追求,對神權和皇權的敬畏,偏重精神性的意象造型。
上古時期,中國雕塑就凸顯了創作者對精神性的關注:原始時期的樸拙意象、商代的詭魅抽象、秦朝的裝飾寫實、兩漢的雄渾寫意、宋代的俗情寫真,還有理想的佛教造型、夸張的帝陵程式以及樸素的民間表現,無數撼人心魄的經典作品共同營造出中國傳統寫意雕塑的生態園景。然而,自“五四”以來,隨著西方造型藝術的價值體系和認識論基礎的引入,傳統雕塑受到了巨大沖擊而被排除出主流之外,造成了中國本土雕塑從精神到樣式的雙重斷層。
新中國成立之后,各美術院校又引進蘇聯的藝術教學模式,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雕塑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外在因素推動。可喜的是,一些雕塑家以及理論家逐漸意識到主流雕塑與傳統雕塑之間存在著某種隔閡,于是開始對傳統雕塑進行了自覺反思。他們深入雕塑藝術本體,領悟其造型規律和審美精神,為中國傳統雕塑的現代轉型做出了富有創新意義的工作。
中國現代寫意雕塑,正是將傳統雕塑中的寫意精神與西方寫實主義中出神入化的形神表現和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形式創造置于同一文化空間,在現代話語中尋找“異口同聲”的心靈表達,打造出一種神似與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既具備民族藝術精神又不失人類情懷。就像楊振寧說的:“從中國三千年漫長而復雜的歷史中探索中國二字的真義。打造了一種神似與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而這種平衡正是中國藝術的立足之本。”熊秉明也說:“寫意雕塑既是中國傳統的,也是現代的。這是中國藝術的真精神。”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吳為山 寫意精神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