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農村兒童何時與辣條說再見
“一個3歲的孩子如果每天吃一包辣條,他吃進去的鹽是我們營養學會推薦量的220%,一個6歲的孩子一天吃一包辣條的話,他吃的鹽是推薦量的172.33%;10歲孩子每天吃一包辣條,攝入鈉鹽是推薦量的129.5%,可是有的孩子一天吃三四包辣條,所以這是很大的問題。”彭亞拉擔憂地說。
圖片源自《素質教育框架下農村兒童營養與食品安全教育研究》
經濟條件改善不一定能改善孩子的營養狀況
所以食育的任務在農村非常有必要。調研中發現,會以零食代替正餐的孩子占到40.7%,他們只注重口味,只注重便宜,不太了解正餐對營養健康的必要性。
調研發現,貧困地區超重和肥胖不是問題,主要問題是營養不良,有37%的孩子偏瘦。但調研發現如果他們的經濟條件改善了,他們的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的合格率并不會提高。“我們在山西和湖南的調研發現,原以為經濟條件好了以后,營養不良的孩子就變成了合格的孩子,實際情況是變成了超重和肥胖的孩子。所以經濟條件的改善不一定能夠改善孩子的營養狀況,不一定能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我們還需要教育。”彭亞拉說。
“針對農村新時期膳食營養與食品安全和環境問題的現狀,我們編寫了一本教材——《小學生膳食營養與食品安全讀本》,試圖構建一套新的素質教育教材和課程體系,由農村開始推動,希望為新的素質教育體系提供一個范式。”彭亞拉告訴記者,《小學生膳食營養與食品安全讀本》(以下簡稱《讀本》)關注膳食營養,更關注食品安全;關注正餐,更關注零食的安全,“我們試圖解決調研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我們還關注食物的生產方式、生產環境。因為沒有好的環境,不做生態保護的話,我們生產不出健康和營養的食品。”
圖片源自《素質教育框架下農村兒童營養與食品安全教育研究》
從膳食觀念入手塑造生產觀念
現在的農村兒童可能是未來的食品生產者,食品安全問題的源頭在農業生產。因此,《讀本》不僅關心食物本身的安全、營養,還關注食物生產的環境、生產方式和生態保護與食品安全的關系;關注初級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的安全,注重農業安全生產、食品儲藏、加工的安全知識與意識的教育與培養。
《讀本》的第十講里既肯定了“綠色革命”對農業生產的巨大促進作用,又闡明了農獸藥、化肥不合理使用的嚴重后果,如對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最終污染食物,危害人類健康。“我們希望教孩子們拒絕所謂‘一家兩制’的做法——我生產的食物給自己吃的不加這些東西,給別人吃的就加好多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樣的做法會互相毒害。我們希望從孩子的膳食觀念、生產觀念開始影響他們。”彭亞拉說。
《讀本》首先會在項目組試點的農村地區小學生中進行試驗,得到數據證實有效性后,希望得到推廣。
彭亞拉表示,此項調研的長遠目標有兩個:一是希望把膳食營養與食品安全教育嵌入到國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期待膳食教育能夠使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更有效;二是希望推動我國膳食教育法案的出臺,“有了這個法案,就能保證每一個孩子都公平地接受到最基本的膳食教育,真正實現我們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兒童 孩子 農村 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