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全球正在掀起以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聯盟”,還是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都將變革的方向瞄準了虛擬信息世界和現實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技術。面對低成本優勢消失、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的雙重壓力,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顯得尤為迫切。
我國作為基礎薄弱、起步較晚的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素質等方面與歐美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在人力資源、土地、資本、技術和信息這五大生產要素中,我國唯有在人力資源數量上占有一定優勢。如何提高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充分發揮高素質人才作用?
首先,需要創新政府資金資助方式,引導和鼓勵企業采用眾包等創新形式,激發人才價值。
改革之初,為了鼓勵富有闖勁的企業家突破計劃體制的樊籠,政府通常采取對符合國家發展導向的工業企業和項目予以資助的方式,激勵這些“草莽英雄”參與經濟改革。但是獲利的多數是企業主和項目中介人員,從而挫傷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互聯網+創新”催生了“創新模式”,人們調配資本、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的便利程度遠超過去。與之相應,提供原始創意和智慧的人力資源上升為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對于生產制造領域來說,一線專業技術人員自然成為決定企業成敗的最關鍵要素。
在這樣的新背景下,政府應當創新專項資金資助方式,直接惠及實施項目的技術人員。比如,激勵企業推廣采用眾包方式,通過互聯網向內部員工或社會力量“懸賞”解決企業遇到的技術難題。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對于企業支付給解決問題的個人或團隊的獎金予以一定補貼,即企業“借貸”大眾智慧、政府補貼部分“利息”。這種類似于“智力貸款貼息”的資助方式,將企業的發展目標和項目實施人員的經濟利益捆綁在一起,項目實施人員可以直接從中獲益,從而不斷激發出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動力。
其次,完善中、高層次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培養一流的專業技術人員。
專業技術人員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頭腦和靈魂。然而2010—2015年,我國超過60%的省、區、市第一批本科文科錄取分數線高于理科。可見當前我國中學生對文科的青睞程度超過理工科,這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而言是個不利信號。
在這方面,德國可以給我們有益啟示。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模式是在傳統大學基礎上,吸收某些職業教育的特質建立起來的一種技術大學教育模式。它通過與社會和工商界合作辦學,開設社會和工商界亟須的工業技術和管理專業課程,為工商界培養符合需求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德國約有2/3的工程師、1/2的企業經濟學家和計算機信息技術人員畢業于應用技術型大學,而且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始終高于其他受教育人群。
再次,面向先進制造業發展需要,培養一流的能工巧匠。
能工巧匠則是創新發展所需的靈巧“四肢”。目前,中國部分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出現“新藍領收入秒殺眾白領”的現象,許多制造業領域高級技工的缺口極大。以數控機床為例,掌握操控多軸聯動數控設備進行數控多軸加工技術的“高端藍領”嚴重匱乏,企業難以找到適用的技能人才,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和產品升級。
應加快培養符合先進制造業發展需要的高級技術工人。一是鼓勵高職院校聯合企業建立一批實訓基地,為學生創造接觸前沿技術和最新設備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業務技能。二是選擇具備條件的企業和高職院校,組織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范,聘請一流高水平技術能手為導師,為制造業企業培養一大批未來的“巧匠”、“巨匠”。三是堅持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發展多樣化的職工繼續教育,為技術工人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高素質人才 人才 引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