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股災一周年反思:警惕對中產財富洗劫
股災過去一年了,資本市場在社會財富配置中的作用需重新定位:它絕不能淪為規則不健全之下的中產財富吞噬者。
2015年的6月12日,注定是個特殊刻度:當天上證綜指攀上5178.19的高峰,也是在這個點位,上一輪持續近一年的牛市戛然而止;隨后股指掉頭向下,不斷跳水,并引發高杠桿配資爆倉崩盤……杠桿市場以最血腥的殺戮進行財富清洗,股災由此開始。直到一年后的今天,從走勢看,A股依然未能完全擺脫去年股市震蕩百日造成的市場心理陰影。
眼看股市“起高樓”,眼看股市“樓塌了”,一切來得猝不及防,一切也去得叫人措手不及。股指連續飄紅時,就連那些廣場舞大爺大媽都搶著跑步進場,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數據顯示,2015年6月12日滬指見頂當周,滬深兩市期末持倉投資者數量接近5000萬。而股災過去,據粗略統計,截至上周五,A股股民人均虧損額高達51.32萬元,這還只是個平均數字,其慘狀可以想見。
一年時間過去,當時萬人空巷式的炒股熱情早就煙消云散,一切又回到上一輪熊市的起點。A股建立近三十年,除了換了一撥韭菜,每一次牛短熊長的歷史輪回都何其相似。就這一次股災而言,“人均虧損逾50萬元”的數字之下,是那些被深度套牢的股民,還有許多因選擇高杠桿配資遭遇爆倉的投資者面臨的現實慘境:血本無歸,甚至是負債累累。
據了解,2015年6月12日,中國股市投資者數量(剔除僵尸賬戶和資金在50元以下的賬戶)為8891.92萬人,其中自然人為8866.08萬人。2016年1月,中國股民數量更是突破了1億人大關。這一億投資者,其實恰恰是中國中產階層的中堅力量。
相比之下,在股災救市階段才清除出來的證監會首席助理張育軍、券商大佬程博明及私募大佬徐翔等,他們牽扯出的內幕交易和違規操作,使得股市對“韭菜們”的財富清洗顯得更為殘酷。都說中產階層最壯大的橄欖型社會最穩固,可當中產們的財富被一場股災輕易洗劫,穩固的社會結構也就遭到一次削弱。
而今我們反思股災,無論是監管還是投資者,都有許多值得吸取的教訓。比如監管的手應當使在筑牢制度籬笆上,嚴查違規違法而非直接參與市場交易;比如投資者當提升自身的理財基本知識,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基本法則;比如有關方面不應該對投資者進行投資指導,更不能進行股指預判。
更重要的是,資本市場在社會財富配置中的作用,在整體經濟中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資本市場存在的初衷,是為實體經濟服務,成為其融資渠道而非抽血機器;是作為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機制而存在,而不是變相拉大財富差距。一個健康的股市,投資者能夠期待的收益,應是來自上市公司的經營紅利,而非彼之所得必為我之所失的零和博弈。
資本市場不能成為部分賭徒掠奪社會財富的賭場,也不能淪為規則不健全之下的中產財富吞噬者。而這有賴于監管繼續完善,《證券法》修訂進一步加快,對高杠桿強化制度約束;有賴于注冊制等股市基本制度的改革推進,去夯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讓中產家庭財富一夜間灰飛煙滅的股市,絕非正常態的股市。只有讓資本市場回歸建立時的初心,讓股市告別其在財富配置上的扭曲面目,A股才能揮別下一次股災。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股災 中產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