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錢教授的“賣房養老”別人學不來
日前,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醞釀住進養老院的消息引發社會熱議。10月21日,記者獲悉,錢理群先生早已賣掉住房于今年6月底入住昌平區一家養老社區。在21日的社區“重陽敬老”活動上,錢老首度回應為何入住養老院,他認為自己適合養老院生活,住進養老社區后,大量時間可用來寫作,不用再操心做飯等日常瑣事。(10月22日京華時報)
人到老年如何養老,每個人和每個家庭會有所不同,北大教授錢理群的“賣房養老”方式或是未來養老模式的一種,但放諸于社會上的多數老年人群身上卻是行不通的,也是基本無法復制的。“賣掉房子”對于絕大多數辛辛苦苦一輩子才有一套房子的老人而言,很難下定決心,他們不可能不考慮子女繼承的要求,以及“賣房”后的養老風險問題。譬如:房子賣掉以后,養老支出可能會隨著社會發展和物價影響而增加,而房產價格卻遠遠比不上養老支出的“膨脹”,而且,一些民辦養老機構就會注重信用嗎?在市場化運作之下,“傾家蕩產”式“投入養老”很難被多數人所接受。
另外,錢教授屬于社會精英和高知人群,他的退休收入絕不會僅僅養老金一項。他參加社會活動、醉心學術和專著寫作,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即便沒有這筆“賣房費”其每月支付2萬元“租房養老”也不成之為問題。那么,其他普通老人如何學?如何學得了?究其實質而言,錢老的“賣房式養老”是建立在充裕的個人家庭財產的基礎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其親屬的開明寬容心態上的,實質上就是一種與國情現實并不相符合的“高知型人才”的“奢侈型”養老方式。看一看每月高達兩萬元的“養老費用”就知道一般人是如何也“學不來”的。但在筆者看來,“學不來”錢老的“新穎式養老模式”,并不代表這一事件不應該引起有關方面重視。
一者,這一事件提醒未來的公眾養老或養老模式,更應該注重“精神型養老”。老人們不僅僅是需要基本的物質方面的滿足,也不僅僅是“吃飽穿暖”那么簡單,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老人們會更多的向“老人所樂”型養老過渡,更多的會在養老生活中有著充足的精神生活保障。令人遺憾的是,多年來在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方面對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仍重視不夠。一些居家養老的老人,因為子女不在身邊,嚴重缺乏精神“食糧”保障,不就發生過租“兒子”過春節、花錢租人聊天的報道嗎?近年來,因為老人獨居而發生生命悲劇的事件時有發生,個別老年人在獨居家中死亡數月后才被人發現,這類不正常的現象正說明整體上社會、家庭和養老機構對老人養老上的“精神生活”關注不夠,所謂的“老有所樂”在許多老年人身上是欠缺的。而北大錢教授的“賣房養老”就含有“追求老年人精神生活幸福”的內核,他的“專心寫作”、“不操心做飯”等最簡單的向往和需求,正是老年人追求“老人所樂”型養老的寫照。
二者,整體而言,我國養老基礎設施和養老機構建設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亦遠遠無法滿足未來的中國“老齡社會”之緊迫需要。據最新統計,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以我國目前每年有3%的人口進入老年人行列計算,老齡化高峰將在十到二十年后來臨。到本世紀中葉,每3個中國人中就會有1位老人。老人數量的劇增,基礎養老設施卻供給不足。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各類注冊登記的養老服務機構31833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27.5張,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每千名老年人平均擁有養老床位數為50到70張的水平。像錢教授這樣的“高收入人群”和“精英”群體養老當然無問題,因為這部分老人相對擁有更多的財力和社會資源,可以選擇優質的、高檔的養老院,但絕大多數普通老人呢?不可能指望“賭博式”賣房養老,何況手里的房子即便賣了也未必值幾個錢,這才是問題的實質。因此,從北大錢教授的“賣房養老”事件中,我們看到了一些老年人對高品質養老生活的渴求,但另一方面卻高度警醒著社會有關機構和政府有關部門,讓老年人生活的更幸福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保證和保障日益增長的老年人養老需求的較高品質的養老生活需求,應該未雨綢繆地進行規劃和下大力著手解決。(畢曉哲)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錢教授 “賣房養老” 如何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