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聚·焦點聚·焦點
首部行業“家規”醞釀問世:互聯網金融業走向發展“明路”
小伙伴們的訴求
眾多平臺負責人在殷切期待首部行業“家規”出臺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比如,北京某大型互聯網金融超市負責人對于分類監管有著自己的想法:“如果平臺只做P2P或者只做支付業務,它的監管方可能很好定義,但是作為一家互聯網金融超市,我們擁有各方面的業務,也能夠滿足金融消費者的多種訴求,我們應該怎樣接受分業監管?另外,開展金融業務需要很多資質認可,作為互聯網金融平臺,我們在開展一項新業務前也要去拿牌照,幾乎是碰到什么牌照就拿什么,這種情況在今后如何解決?”
另有金融法律人士對于互聯網金融業管理條例推出的節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其看來,從金融創新角度看,事情每天都有變化,問題也不斷出現,因此一部法律不能“用幾年或十幾年都不變”。“中國是成文法系,與英美的判例法系相比,其優點是嚴謹,但適應變化的能力不強。互聯網商業模式尤為明顯,創新速度快,法律跟不上,一個法律從籌備到實行一弄就是幾年,發布時可能已經過時了。因此建議監管層對新的商業模式立法不要猶豫或者追求完美,可以先出一個原則性的內容,比如對于P2P,可以把之前提的四條紅線再完善一下,爭取通過一次立法,先杜絕掉80%的問題,然后再去抓落實。對于違背要求的平臺,需要保證法律的嚴肅性,同時法律要與時俱進。”
也有平臺負責人對目前行業內存在的“害群之馬”提出了“清理辦法”,該人士提出,從技術上說,一個眾籌平臺是否存在自融自保自用等虛構借款用途、集資詐騙的情況很容易被發現,但總有些人抱著“鉆政策空子、先做大平臺”的僥幸心理,意圖將平臺做大后再與監管者討價還價,“根據我們已有的法律,對于自融自保以及虛假標的等本身就是欺詐的情況,完全可以對其進行處置,及時出手立威,建議在《指導意見》出臺前先清理掉一部分違法欺詐平臺,不能讓想打擦邊球的人得到機會,也要維護法律的權威性。
另外,很多互聯網平臺負責人希望,平臺能夠與央行征信系統實現雙向對接,這既能節省平臺對借款人信用調查的成本,同時,一旦借款人在某一家平臺上發生違約“跑路”,信息能馬上反饋到央行大的征信系統中,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編輯:羅韋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監管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