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聚·焦點聚·焦點
首部行業“家規”醞釀問世:互聯網金融業走向發展“明路”
互聯網金融發展頂層設計出臺進入沖刺時段。根據業內人士透露,業界高度關注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已于8月份由央行報送國務院審定,正式版本年內有望面世。對此,包括從業機構在內的眾多業界人士期待,即將出臺的政策能夠為互聯網金融行業合規健康發展指出一條“明路”,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家規”制定進程提速
在互聯網不斷普及和民間資本快速積累的雙重背景下,互聯網金融業在我國呈現出跳躍式發展的軌跡,但與此同時,以P2P網貸行業為代表的金融創新業態卻在一段時期內處于“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狀態。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從去年底開始,一行三會會同有關部門,加緊制定鼓勵金融創新、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于一身的互聯網金融業監管指導方案。
據了解,通過多輪意見交流和修改,《指導意見》目前已進入最后完善階段,今年內有望出臺。而在《指導意見》醞釀過程中,一行三會相關人士也頻頻利用參加論壇、發表演講的機會,向外界表達自己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思路。
去年年底,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在一次講話中指出,要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和發展,包容失誤,但絕不能觸碰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兩條法律紅線。
今年1月,央行條法司副司長劉向民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互聯網金融蘊藏三個方面的風險:一是機構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觸碰法律的底線;二是部分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資金第三方存款制度缺失,導致資金安全存在隱患;三是內控制度不健全,可能會引發經營風險。
今年3月,互聯網金融成為包括金融監管負責人、銀行家和學者在內的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詞,大家形成普遍共識:要鼓勵金融創新,引導民間資本扶持實體經濟;同時,對于金融業出現的這些“新面孔”,要加緊制定監管條例,分類、適度監管。
此后,以P2P平臺跑路事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也促進監管者加快形成監管意見。9月,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在出席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重塑中國金融業”分論壇時透露,目前共有170多家互聯網金融機構跑路,“最厲害的是上午10點多上線,下午拿兩億多就走的。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因為幾個失敗案例就感覺大驚小怪,這是沒有必要的。”劉明康認為,當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階段就如同賽前熱身時期,熱身后就該有明確的規則,然后再進行比賽,“不能一邊比賽一邊產生規則,也不能比賽以后再產生規則,那樣整個賽場就亂了,因此如何有區別地引導互聯網金融科學發展、
制定相關監管規則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之一。”
監管思路日漸清晰
從一行三會人士陸續發表的意見,細心的人匯總出了幾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關鍵詞。
一是分類監管。互聯網金融業目前囊括了互聯網支付、P2P債權融資平臺、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等多個業態,對于這些業態的監管,一行三會從一開始就給出了“是誰的孩子誰管”的方向。
根據目前已經匯總的思路:互聯網支付業務歸央行分管;P2P等網絡借貸業務歸銀監會分管;股權眾籌融資和互聯網基金由證監會監管;互聯網保險業務由保監會監管。
明確分工后,一行三會將為各分管業態劃出必須遵守的底線,比如目前已經明確的P2P平臺為民間借貸范疇,只能做信息中介平臺;第三方支付應定位為小額、快捷、便利;股權眾籌融資為小額私募;互聯網基金銷售必須注重信息披露等。
二是行業自律。據了解,監管層也在加緊籌備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希望通過自律約束完善行業管理,促進互聯網金融業守法經營。
三是保護消費者。這方面,要建立客戶資金第三方存款制度,要提升透明度,對信息披露有著更高的要求,要保護客戶信息安全。
四是服務實體經濟。
另有業界人士透露,從具體監管手段上說,此前監管層反復提到的“線上線下實施一致性監管”的思路,或也將在《指導意見》中有所體現。同時,網上信息中介平臺既是P2P平臺的定位,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門檻,對于那些業務過度依賴線下推進、增大了內控和規范銷售的難度的機構,會帶來沖擊。
同時,對于互聯網金融業一直期待的對接央行征信系統一事,也有人士表示,鑒于目前平臺信用風險防范能力參差不齊,為保護消費者權益,一行三會或將為互聯網金融業提供必要的征信扶持。
編輯:羅韋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監管 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