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沸點
身份證“異地受理”能否實現“立等可取”?
6月8日,公安部研究審議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的意見。公安部部長郭聲琨強調,要以信息化為支撐,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為群眾辦理居民身份證提供更多便利,為居民身份證的社會應用創造更安全的環境。(6月9日《新京報》)
我國實施居民身份證制度以來,居民身份證在便利公民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活動,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制度規定和科技問題,在身份證的異地受理、掛失等方面還難以滿足公眾期待。主要問題則是,異地受理束縛了手腳。在20年前,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正常的事情。這是因為在信息落后的時代,無法獲取聯網的信息,在鉛與火的時代,無法實現異地受理。
眼下則不同了。時代在進步、科技在進步,信息只要聯網,就可以在技術上化解身份證異地不能辦理的制約。公安機關原本就是“天下一家”,不受到地域制約也就有了基礎。這種情況下,打通身份證異地受理壁壘是積極作為。
在實現了異地辦理之后,我們還需要關注另外一件事情。無論是新辦身份證,還是補辦身份證,這等待的時間都會讓公眾有“等你等到我心痛”的無奈感受。按照身份證辦理的規定,普通情況需要三個月,臨時身份證需要一周,即使是加急辦理也需要好幾天。問題是這種“等你等到我心痛”的感受是不是必須的?
看到過這樣幾則新聞:徐州一位考生在高考前一天的晚上發現身份證丟失了,記者陪著孩子的家長找到戶籍民警。得知情況后,戶籍民警沒有下班,加班申請臨時身份證,結果在天亮之前為考生辦理好了臨時身份證。還有一則新聞是河南一個小縣城的。這個地方的戶籍管理部門開展了便民服務,明確規定,遇到特殊情況,身份證辦理可以加快速度,3日內可以拿到證件。
這些新聞確實讓我們感動,有了特事特辦,身份證的辦理速度不再是“等你等到我心痛”了。問題是,既然是特事特辦能夠解決的事情,也就證明領取身份證的“長途跋涉”不是必須的。那么,為何不能把特事特辦變成平時就是這樣呢?為什么加急身份證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手,不加急就要苦苦等待?
眼下是一個人口流動的時代,經商的、務工的、創業的,都是天南海北的,雖然也有戶籍屬性,而人的流動其實早就不存在地域了。這對于身份證的需求更為活躍了。假如在異地丟失了身份證,雖然也能異地受理,問題是還需要“等你等到我心痛”,是不是也不夠人性化?縮減身份證領取時間,在這個信息時代、科技時代,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服務問題。
在拍攝照片的時候,商家有個廣告語,叫“立等可取”。其實,信息共享之下,只要對身份證輸出設備進行改造,也能實現身份證的“立等可取”,甚至是直接打印。
編輯:水靈
關鍵詞:身份證 異地受理 立等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