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殘疾人出行,路在何方
委員呼吁加快推進城市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
不久前,網上一組盲道的照片頗受網友關注,照片中拍攝了全國各地的“奇異”盲道:有的被網友戲稱為“倒盲路”,200多米的彎道上的盲道分成很多段長度不一的直角拐彎段,百米內有35處Z字轉彎;還有直接被障礙物橫加阻斷,抑或是直接導入死胡同的盲道……“普通人行走起來都危機四伏,殘障人士要如何出行?”奇形怪狀的盲道在被網友“圍觀”的同時也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國目前有8000多萬殘疾人,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但是,他們的生活,能跟我們一樣便捷、順利嗎?
無障礙環境建設正在“破冰”
“近些年來,在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工業和信息化、殘聯等有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維權部主任薄紹曄介紹,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法規、標準不斷完善,探索推廣了我國城市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模式,2012年1月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標志著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進入依法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近年來在民航、鐵路等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2008年奧運前夕,原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發布了我國公共交通領域第一個關于無障礙建設的行業標準———《民用機場旅客航站區無障礙設施設備配置標準》。2009年,中國民航局在總結奧運經驗并借鑒國際通行做法的基礎上,制定了《殘疾人航空運輸辦法(試行)》,就加強殘疾人航空運輸服務作出了系統規定。
鐵路交通方面,原鐵道部制定實施了《鐵路旅客車站無障礙設計規范》,積極推進旅客車站無障礙建設和改造。同時,在動車組、高鐵列車設置無障礙衛生間等無障礙設施。2012年起實施為殘疾人旅客預留專票、在旅客列車上設置殘疾人專座等政策。目前,國家鐵路局,國家標準委正在制定《鐵道客車及動車組無障礙設施通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
城市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掉隊”
“相較而言,目前殘疾人出行的最大障礙是城市出行中,而且最主要的問題不在于盲道鋪設,而是城市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缺失。”薄紹曄指出,目前絕大多數城市里連一輛嚴格意義上的無障礙公交車都沒有,公交站點沒有針對殘疾人的提示,殘障人士幾乎不可能獨立使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城市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缺少相對系統的政策和技術標準,無障礙設施設備數量嚴重不足。
“這一現狀嚴重制約了殘疾人等有特殊需求的群體出行和參與社會生活。”薄紹曄提出,在城市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如《德國殘疾人法》規定:“所有公共交通設施必須設計為無障礙的。由于殘疾而不能享受公共交通、駕駛汽車、打出租車的殘疾人,由當地機構提供特殊交通服務。”德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各個城市所購置的公共交通車輛全部為無障礙汽車和低底板有軌電車;新建公共交通車站均符合輪椅使用需求,并加裝導盲系統;公交公司通過互聯網和站點指示牌等方式,及時向殘疾人發布相關信息。德國柏林在2006年,全市已有95%的公交車和77%的有軌電車符合無障礙標準。日本東京2010年各公交公司的低底板無障礙公交車達到了20%-25%。英國愛丁堡90%的公交車為無障礙低底板大巴。我國香港地區約有50%的巴士可供輪椅上下,車廂內設有輪椅停放位置。
暢通殘疾人出行路,從樹立“無障礙意識”開始
“從殘疾人出家門到出院門、出樓門,與社區道路的銜接,再到社會其他環境,其中一個環節有障礙,設施不完善,那就會給殘疾人出行帶來很大的困難。”薄紹曄特別強調,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化的建設,缺失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殘疾人出行的阻礙。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城市公共交通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就是失落的一環。
為進一步加強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為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參與社會生活創造更好的環境,薄紹曄建議:首先,依法將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國家公共交通建設大局,系統推進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制定城市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規劃,明確無障礙公共汽(電)車、出租車、客運船舶等投入、改造、使用的規劃和數量,提高行業無障礙服務水平,使公共交通無障礙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其次,公共交通工具信息無障礙服務,采取字幕、語音、盲文等形式,為盲人、聾人等有特殊需求的群體獲取相關信息創造更好的條件,促進殘疾人及有特殊需求的群體參與社會生活。
“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僅僅是服務于殘疾人,還關系著我們的老人、孩子等特殊群體的權益。在完善硬件設施之外,政府決策者和社會公眾都亟須建立這種無障礙環境建設意識。”薄紹曄接受采訪時表示,社會公眾建立起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意識,積極參與其中,才能使我們的建設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環境。
編輯:羅韋
關鍵詞:無障礙 環境 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