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進 農工黨 致公黨 九三學社 臺盟 人物風采 史料縱覽

首頁>多黨合作>史料縱覽

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觀

2022年06月07日 09:52  |  作者:江峰  |  來源:團結報
分享到: 

38e0d056-b9a8-44f8-9c29-997ea3657f46

李大釗

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也是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教育家之一。畢其一生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并形成了獨具時代特色的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重溫其思想,對于今天的教育改革而言仍有一定的啟示。

李大釗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始于幼年,識字啟蒙于《千字文》《三字經》。私塾里博學的教師和《四書》《五經》等儒學典籍,又為其打下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底。直至1905年進入新式學堂永平府中學,李大釗開啟了接受新學之路。1913年,李大釗赴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讀書,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回國后,他便投身于新文化運動,積極宣傳民主思想、科學精神,抨擊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勢力展開猛烈斗爭。1917年,受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他以犀利的筆鋒先后撰寫《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掀起了一系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高潮,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路徑,有力地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偉大力量。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迅速傳播和五四運動的蓬勃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進行了思想的洗禮、組織的準備。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建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組織開展“社會主義是否適宜于中國”大辯論活動。同年10月,建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并積極籌劃建立全國性的共產黨組織。1921年3月,李大釗撰文號召全國的共產主義者“急急組織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要擔負起“中國徹底的大改革”的責任。1921年7月,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偉大組織——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共一大后,李大釗在全國尤其是北方建立了黨的各級組織。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地區黨的工作,領導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掀起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為了推進國共合作,李大釗負責領導國共兩黨在北方的工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2

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樹立馬克思主義教育本質觀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融中西文化于一身的先知先覺者,李大釗第一時間感知到了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的重要性并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他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國內思想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當時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說自己深受其影響逐漸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

教育理論的根本問題是探索教育的本質。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本質觀,本質上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本質觀。他深刻闡述了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揭示了教育的內在本質與規律。他指出:人類社會包括政治、法律、宗教、道德、教育等精神的東西,都屬于上層建筑,都是“表層的構造”,只有經濟是“表層的構造”的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經濟制約著教育發展。

李大釗認為教育也受政治本身的制約,“須知政治不好,提倡教育是空談”。但同時指出物質改造要與精神改造共同進行,單獨進行任意一方面的改造都是沒有效果的,因為教育與政治經濟是相互制約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的改造實踐中,要真正從“物”與“心”“靈”與“肉”兩個方面進行改造。因為“國民教育,乃培根固本之圖,所關至鉅”。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出發,李大釗深刻闡明了教育與政治、經濟間的辯證關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本質。

提出人人平等的平等教育觀

在教育不平等的社會,李大釗高舉公平正義旗幟,他指出,現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社會、產業、教育、文學等都是著有他的顏色的,現代資產階級提出的所謂“平民政治”、平民教育都帶有資本主義色彩——表面上的人民性,而實質上的虛偽性。資產階級的平民政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和平民政治,而是披著民主外衣代表著中產階級利益的平民政治。于是,他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聯系實際,提出了“無論他是什么種族、什么屬性、什么階級、什么地域,都能在政治上、社會上、經濟上、教育上得一個均等的機會,去發展他們的個性,享有他們的權利”的現代民主主義制度下的教育公平思想。

此思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保障勞動工人的受教育權上。1919年,李大釗在發表的《勞動教育問題》一文中,強烈呼吁為工人爭取受教育權,“在教育上、文學上也要求一個人人均等的機會,去應一般人知識的要求”。他主張從“社會應多開設勞工補助教育機關”以及“重視勞工的休息權”兩個方面來加強保障。他還強調休息權不是閑暇娛樂,而是工人需要利用空閑時間來發展自己、提升自己。

培養有使命擔當的青年教育觀

李大釗始終特別關注青年教育問題,早在1916年他在文章中便表明“青年不死,即中華不亡”,青年一代有挽救國家和民族危亡的責任與使命,青年的命運必須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舊民族之復活,非其民族中老輩之責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責任也”。因此,他提醒青年人“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為目標,真正為實現“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的崇高理想而奮斗。那就要“厚青年之修養,暢青年之精神,壯青年之意志,礪青年之氣節”。他高度重視對青年人的知識教育和人格養成,尤其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在北大擔任圖書館館長期間,他把圖書館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積極引導青年人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培養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在《新青年》上刊發的一系列重要文章,喚醒了青年人的斗爭精神,為青年運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

提出“平民主義”的農民教育觀

“平民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之主要問題。李大釗深刻認識到這一問題并在《青年與農村》中提出:“他們(農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們國民全體不解放;他們的苦痛,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苦痛;他們的愚暗,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愚暗;他們生活的利病,就是我們政治全體的利病。”但當時農民群體的落后思想使其意識到,要想解決問題,就要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李大釗注重學校教育與社會活動相結合,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號召廣大青年到勞動群眾中去,到基層去,走青年教育與工農結合的新路徑。革命青年需主動到農村幫助農民建立協會,開展常識教育,宣講革命精神,鼓勵廣大農民為爭取自身解放而斗爭。

李大釗的農民教育觀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與中國農民問題的實際狀況相契合后形成的平民主義思想。正如他所說:“純正的平民主義,就是把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一切特權階級完全打破;使人民全體,都是為社會國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須用政治機關以統治人身,政治機關只是為全體人民屬于全體人民而由全體人民執行的事務管理的工具。”

建立男女同等受教育權的婦女教育觀

李大釗的教育思想中還包括了平等的婦女教育觀。在存在對婦女的種種歧視的當時,通過考察近代中西方歷史變遷,他有了各國女權運動的相同要求、歐美女權運動具有階級局限性,以及隨著社會的變化我國婦女教育亟須解決等重大發現。由此他提出男女同等的受教育權,認為接受教育是婦女實現自身解放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他指出:“占全國民半數的女子不讀書不做工,這不是國民的智力及生產力一種大大的損失嗎?”他通過一系列支持女性教育的實踐活動,為中國婦女解放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李大釗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先驅,也是中國最早的全面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人。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引領下,他較為系統地解釋了教育的本質以及深入研究了平民教育、青年教育、婦女教育等問題。李大釗的教育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教育觀,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國化的重大成果,不僅對當時社會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今天的教育也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江峰,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教育 李大釗 馬克思主義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