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委員讀書>書評 書評

“統”與“分”的歷史邏輯

2020年06月08日 11:57 | 作者:劉昶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作為兩種重要的文明形態,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經常被作為比較的對象,其中最直觀的差異在于中華文明的長久統一和西方文明的長久分裂。正如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所說:“全歐洲和南北美洲住著10多億人。這10多億人生活在大約50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10多億中國人生活在一個國家里。這個驚心動魄的事實,全世界中學生都是熟悉的,但是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人對它的含義做過分析。”[1]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西文明“統”與“分”的巨大差異呢?潘岳的《戰國與希臘》一文(原文見《文化縱橫》6月號),以歷史思辨的方式再次提出這一問題并作了回答。這篇兼具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文章無疑會給讀者帶來諸多啟示和思考。

海洋vs大陸

地理環境是文明賴以產生和延續的基礎性因素,對文明形態有著重要影響。這一點早已被古人認識到。荀子就認為秦人“狹厄”勇猛的性格與相對惡劣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系,亞里士多德也指出地理位置、氣候等因素會對不同民族特性與社會性質產生影響。在以往的中西文明比較中,很多學者也都由此入手進行分析。

首先來看西方文明。從地理上看,海洋從三個方向深入歐洲,由此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歐洲各部分的氣候條件和生產方式差別不大,因而相互之間自足性較強而互補性較弱;另一方面,海洋對各部分形成了天然切割,造成各主要政治地理空間的相對獨立。而作為西方文明源頭的希臘,地形更加崎嶇破碎,各城邦之間相互獨立,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方文明的初始性格。[2]

反觀東亞大陸,東南兩面的海洋與西北兩面的高原和山脈天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理單元。三級階梯狀的地形使得海洋對氣候的影響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形成了東南農耕和西北游牧兩大生產方式。游牧區需要農耕區提供茶葉、鐵器等生產生活物資,農耕區則需要游牧區提供馬匹等公共安全產品,雙方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戰爭與和平的頻繁交往中,不僅在兩大區域內部、而且在兩大區域之間都產生了統一的客觀需要。統一因而成為中華文明歷史演進的主題。

城邦vs天下

不過,我們切不可陷入地理環境決定論之中。對一種文明的發展而言,文明初始時期關于政治圖景的構想和實踐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就此而言,正如《戰國與希臘》所揭示的那樣,古希臘和中國關于“分”與“合”的“政治觀念完全不同”。

作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古希臘是由數以百計相互獨立的城邦國家構成的。古希臘政治學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大都是關于城邦知識的研究。這種“城邦本位”的政治思想主要關注城邦內部的公民問題,不同城邦的獨立并存被看作一種常態,因而“我者”與“他者”的內外界限分明。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不僅“始終存在希臘人和蠻族的界限”,而且各城邦之間的聯合都是松散且偶然的。這種政治理論和實踐,限制了希臘文明對于超大規模政治實體的想象,以至于連亞里士多德“也從未設想過大規模政治體的理論”。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在漫長的歐洲史上,分離的力量遠遠大于統一的力量。及至今日,西方政治哲學主流傳統中的最高政治實體仍然是紛然并立的民族國家,超國家的政治實體是難以想象的。

與之相比,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天下”始終作為最高的政治實體而存在。早在西周時期,中華文明就出現了關于“天下”的政治構想和實踐。天下體系“定義了作為整體存在的政治世界……第一次把自然性的大地變成政治性的天下”[3],所有的政治和思想主體都認同并追求“統一的秩序”。由于天下體系的主導者是由“天命”決定的,所有政治主體都有可能獲得政治正當性,成為天下秩序的核心,因而“內”與“外”成為一種相對的劃分。這決定了天下體系的普遍性和開放性,“天下”由此成為中華文明追求統一的深層精神動力。

拼圖vs旋渦

以上兩個方面的差異,導致中西文明在誕生之初就存在著“統”與“分”的不同。而“正是這個不同帶出了其他許多不同”,直接影響了兩種文明此后的發展道路。如果用圖示來形象地體現這種差異,我們可以將兩種文明的發展模式分別概括為“拼圖模式”和“旋渦模式”。

對于西方文明而言,地理環境的破碎性、生產方式的同質性、政治實體的分散性,使其難以形成一個穩定的中心。從古典時代的希臘、羅馬相繼崛起,到近代以來的英、法、德、美群雄并立,文明中心不斷發生轉移,因而缺乏凝聚各方的穩定核心。恰如一幅由眾多圖塊組成的拼圖,看似畫面完整,實則內部界限分明。

對于中華文明而言,地理環境的完整性、生產方式的互補性、政治實體的統合性,使其始終有一個穩定的地理和政治中心,即“中原”。各方勢力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物質財富和政治資源,紛紛主動加入“逐鹿中原”的博弈之中,最終形成中國這樣一個穩定的超大規模文明體。這一過程正如旋渦一般,在吸納周邊的同時不斷擴大,并將各種分別消解融合于其中。[4]

如《戰國與希臘》結尾所強調的,“統”與“分”互有優劣。中西文明在各自的道路上發展數千年,都積累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并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交流日益頻繁;“文明的沖突”還是“文明的共存”,不是一種事實判斷,而是一種價值選擇。《中庸》有言:“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不同文明唯有反省反思、不斷包容、和諧共生、互鑒互融,才能真正實現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1][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劉尊棋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第14頁。

[2]參見劉哲昕:《文明與法治:尋找一條通往未來的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60—64頁。

[3]趙汀陽:《天下的當代性》,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第56頁。

[4]參見趙汀陽:《惠此中國:作為一個神性概念的中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