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

2020年06月03日 18:17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浙江余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處史前貝丘遺址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

一座井頭山 跨越八千年

8000年前的東南沿海先民如何生活?河姆渡文化之前的寧紹平原是怎樣的存在?如今,人們在寧波余姚井頭山南麓8米深的地下找到了線索。

5月30日,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寧波余姚舉行。會上宣布,井頭山遺址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收獲,不僅將寧波地區人文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還為早期人類適應海洋、開發海洋的生業模式研究和自然環境的演變進程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對中國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井頭山遺址位于余姚三七市鎮,經過碳14測年,確定距今8000多年,是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處海岸貝丘遺址,也是浙江首個貝丘遺址。考古現場整理出10多處生活遺跡、數百件可登記遺物、海量的貝殼遺存以及鹿角、稻谷等其他動植物遺存。

一座井頭山,跨越了8000年的古往今來。

再現沿海先民漁獵耕作的生動場景

在余姚井頭山南麓一待建廠區,井頭山遺址深埋于此。2013年年底土建地勘時,工人在鉆孔泥芯內發現了海生貝殼、動物骨頭和陶片、殘骨器等遺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在這里開始了勘探。最終,這個文化堆積埋藏深度5至10米、南北長80至100米、東西寬60至80米,總面積8000平方米的遺址被揭開了面紗。

“經過確認,井頭山遺址是已知我國沿海地區埋深最大的遺址,突破了學界以往對東南沿海地區史前遺址的分布時空及其規律的認識。以海洋貝殼為主的堆積和陶片的特征顯示,這也是浙江省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貝丘遺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介紹。

2019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在井頭山遺址進行了第一階段8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

至今,井頭山遺址已發現灰坑、食物儲藏坑、燒土堆、燒土坑、器物加工和食物處理點等生活遺跡10多處,可較清晰地復原出8000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和自然環境的特征。

在遺址附近搭建的臨時庫房中,考古人員將出土遺存進行了分類放置。在動物遺存中,有梅花鹿的鹿角、狗的頭骨、豬的下頜角等。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上百筐各類貝殼遺存,包括蚶、螺、牡蠣、蟶、蛤、蠔等,這說明8000年前的寧波先民已經開始享用豐富的海鮮大餐。

遺址中還發現了早期稻作遺存。從出土的少量炭化米、稻谷殼、水稻小穗軸中,可以推測出當時的先民已經開始種植、進食大米。

這群先民不僅會吃,更懂得變廢為寶。他們將一些吃剩的貝殼打磨成貝器,用作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出土遺存中除了大量貝器以外,還有少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等。考古人員發現,一些工具在制作工藝上有一定的先進性,比如用于安裝石斧的菜刀形木柄、用于安裝石錛的“7”字形木柄。

種種遺跡遺存表明,井頭山先民的生業方式是以海產捕撈為主,兼有采集、狩獵和早期稻作農業。

重新定位寧波人文起源的時空坐標

經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最終被確認在距今7800至8300年之間,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

河姆渡文化在長江流域乃至整個南中國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江南濕地稻作農業文明的發端,也是濕地稻作農業與傳統采集、狩獵互為補充的復合式生業模式的源頭。1973年,河姆渡遺址首次發現于余姚的河姆渡鎮,確立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搖籃的嶄新史觀。之后,在河姆渡文化核心區,先后發掘了鯔山、田螺山等重要遺址。

“這次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說。

不僅如此,井頭山遺址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趙輝等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遺址還為全新世以來的環境變遷、海侵時間與過程、中國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相互作用的人地關系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難得的案例,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環境和海平面上升過程樹立了精準的時空坐標。

“這個遺址就是展示8000年前海平面高度的最直接的證據。考古比海洋環境研究、地質鉆探研究還要直接。通過考古發掘,我們能夠知道什么時候海水到達哪個層面。”劉斌說,雖然現在遺址距離海邊30多公里,但證據顯示,8000年前這里就有海水痕跡,“井頭山遺址出土的木器保存狀態非常好,這種有機質只有在飽水狀態的遺址里才能夠完美保留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因井頭山遺址埋藏較深、地質特殊,此次發掘采用了較為先進的考古技術,以確保人身和文物安全。發掘前,工作人員在遺址內預建了鋼結構圍護的發掘基坑。基坑東西長50米,南北寬15米,內部按照5×10平方米的規格布方,共750平方米。6米以上淤泥在基坑施工中用機械挖除外運,6米以下淤泥和文化堆積按照野外操作規程逐個探方逐層下挖清理。

劉斌表示,此次鋼結構圍護基坑的成功運用,是對深埋遺址考古發掘進行的積極而有效的探索,在沿海地區史前遺址考古中具有首創意義。

為探索河姆渡文化源頭提供重要材料

此次發掘的井頭山遺址距離河姆渡文化核心區——田螺山遺址僅1.5公里。

考古專家組認為,緊鄰的兩址其文化面貌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顯的差異。比如井頭山出土的陶器以釜、罐、圜底器為主,少量圈足器,不見三足器。這與河姆渡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和小耳狀、雞冠耳狀扳手等細部裝飾雖有一些相似但差異更大。井頭山陶器的紋飾普遍為繩紋、方格紋,有一定數量的紅彩(衣)和黑衣,制作工藝則以泥條疊筑加拍打成型、慢輪制作痕不明顯,具有鮮明的自身文化特征。

“井頭山遺址的文化遺存,展現了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生活在余姚地區先民的生活狀態和生產技藝水平,可以說是河姆渡人的‘祖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認為,一直以來,河姆渡遺址是反映六七千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最真實、全面的一扇窗。如今,井頭山遺址又為人們打開了更早的一扇窗。

河姆渡之前的浙東南文化譜系,因線索有限一直不被了解。井頭山遺址的發掘則填補了這段文化空白。劉斌說:“對河姆渡文化的來源、早于河姆渡文化的遺址分布情況等有了一個全新認識,并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本報記者 曾毅 本報通訊員 干杉杉)

編輯:楊嵐

關鍵詞:遺址 井頭 頭山 考古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