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有機質農業耕育農法傳承耕育文化、耕育文明
自20世紀70年代,人們對工業文明發展與生態環境矛盾進行了深刻思考。
1、 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是生態食材的生產基礎
“耕育農法”是一種使用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生物科技融合集成的農業生產方法,也是保持農田有機質平衡(有機質農業),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古今融合的生產方法。重點在于傳承田園農耕模式,發展生物生態循環模式,延伸多功能文化體驗模式。
耕育農法在保持傳統農業技術、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礎上,利用微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等多種技術,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采用中醫農業方法和中醫農業投入品應對種植生產中出現的病蟲害、養殖生產過程中的畜禽疾病防控治療問題,在保障種養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可持續發展協調能力。
2、 有機質農業促進中醫農業、耕育農業發展
“有機質農業”是以農業種養循環、種養平衡為基礎,以農田廢棄物還田為手段,提高和保持土壤較高水平的有機質含量。在保障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土壤可持續生產和利用能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發展之路。
有機質農業倡導種養結合、循環利用。即根據當地農田的產出、市場需求以及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合理配套布置養殖品種和養殖規模。就地或就近利用農田產出食物和副產品發展養殖,減少養殖業需求的農副產品運輸距離,為養殖、加工廢棄物生產的有機肥料還田提供方便。土壤有機質缺乏是土壤萬病之源,幾千年來的傳統農耕,土地生產的農作物為人類提供食材,當人類和動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歸還給土壤,農作物的秸稈也要歸還給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從農作物帶走的生命元素重新歸還給土壤。每年施入農家肥,土壤有機質豐富。但是近幾十年,我們依賴于使用化肥生產農作物,帶走了土壤的生命元素,不把農作物的秸稈以及人和動物排泄物還給土壤,只從土壤索取生命元素,而不歸還,這必然導致土壤當中的生命元素不斷流失,引起生產的農產品嚴重缺乏生命元素。
《黃帝內經》是我國中醫最重要的理論,所闡述的重要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融入我國的農業中。利用中醫農業投入品、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創建中醫農業健康養殖示范基地,繼續實施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大力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重點發展池塘工程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穩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
3、 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
1500年前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農書巨著,對耕作方法和作用都有詳細論述堪稱經典,談到深耕、淺耕、初耕、轉耕、縱耕、橫耕、順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逐次調整中耕深度;這些耕作技術在今天看來仍有深刻的植物生理學內涵,這些耕作措施對土壤修復、培肥地力很有效。
4、 耕育文明、耕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國家符號
五千年農業文明中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恰恰是化解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的解藥。一百年前美國農學家富蘭克林家跋山涉水、踏破鐵鞋尋找的生態農業,恰恰是中國五千年文化中自然而然存在的東西。在西方需很高智慧的生態農業模式,在中國卻是任何一個農民在生活、生產中的習慣思維,生態農業之路是中國傳統農業之路。幾千年傳承的中國的農耕文化博大精深,需傳承并發展下去。中國傳統有機質農業考慮到農田的資源循環利用、以種植養殖平衡、用地養地農田廢棄物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