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地球母親日”呼喚保護土壤健康的有機質農業

2020年04月23日 17:00 | 作者:孫建 | 來源:中國生態產業網
分享到: 

“國際地球母親日”是2009年聯合國決議將每年的4月22日確定的時間, 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標志著全世界認識到人類、其他生物物種和地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決定將6月5日設為世界環境日并迎來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開端。 “里約+20”峰會宣布2008年為國際地球年,提出了落實可持續發展的明確、切實可行的措施 ;以及2019年氣候行動峰會和第二十五屆締約方會議都側重于實現《巴黎協定》。

微信圖片_20200423170030

今年的國際地球母親日恰逢新冠病毒肺炎的暴發給公共衛生和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生物多樣性也深受其害。生物多樣性有助于解決問題,因為生物種群豐富,病原體則難以迅速傳播。盡管我們進行了不斷的努力,但在世界范圍內,生物多樣性還是在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衰減。大自然正在遭受磨難,地球母親敦促人們對自然生態采取保護行動,今年,澳大利亞的山火,創紀錄的高溫以及肯尼亞的蝗蟲入侵,我們又面臨與生態系統健康密切相關的全球大流行病新冠肺炎的考驗。在今年的國際地球母親日,我們要比以往更深切地意識到,轉向發展更加可持續的經濟,造福于人類和地球的需要。

1、 健康的地球需要健康的土壤

土地是生存之本、土壤是健康之源。土壤有機質是指土壤中源于生命的物質,是土壤中除礦物質以外的物質,是土壤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土壤有機質含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可以說沒有土壤有機質就沒有土壤肥力。

“有機質農業”概念是由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在2009年1月安徽亳州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項目規劃中首先提出。有機質農業是健康土壤和農業生產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產出健康的生態食材,有機質直接影響著農田、生態、植物健康,間接影響動物和人類的健康。有機質農業積極致力于利用耕育農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土壤,使農業生產回歸健康生態本源。

2、 健康的土壤需要土壤的健康呼吸

人活著就要呼吸,呼吸時人體從大氣攝取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同樣健康的土壤也要呼吸,而且非常重要。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和人一樣,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呼吸、作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動物的呼吸都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是表征土壤質量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呼吸還為植物提供光合原料需要的二氧化碳。當作物生長在通透性能差的土壤中時,根系呼吸作用被抑制,大大削弱了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因此,透氣性佳的土壤是作物高產、優產的重要前提,土壤呼吸不暢,施肥再多,作物也吸收不了。

在大自然的生態體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最基礎、最根本的因素。健康土壤事關糧食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事關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增強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減排能力的生態涵養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

3、 土壤的健康呼吸需要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有機質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緩沖性能。同時有機質中的腐殖質具有生理活性,能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有機質中的腐殖質還具有絡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近年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投入產出失去平衡,隨之而來的是化學污染,土壤板結,土壤理化性狀、團粒結構破環,保水保肥能力能力、透氣性、酸堿度變差,有機質含量降低,營養失衡。生產的農產品質量變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態健康食材的需求,引發對土地的數量和土壤質量都來越高的需求,維系優質可持續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脫胎于傳統農耕的有機質農業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萬物土中生,有土方有糧!土壤與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保護好“大地母親”的“皮膚和呼吸健康”是人類不容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4、 有機質農業促進土壤有機質的提高

我國的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教授曾認為,中國人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和諧的農業。維持生態平衡里的循環就是人和土的循環。人從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瀉物還之于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

19世紀40年代,被尊稱為“有機化學之父”、“肥料工業之父”的德國人李比希在《養分歸還學說》中指出:“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每次收獲必從土壤中帶走某些養分,使土壤中養分減少,土壤貧化。要維持地力和作物產量,就要歸還植物帶走的養分”。而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模式是種植的農作物的籽粒是作為人食物和家禽、家畜的飼料來源,部分農作物秸稈用作燃料,部分秸稈用于發展食草動物的飼料,生產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人畜禽的糞便用于發酵還田。

中國的傳統農業是以生態為中心,遵循自然規律,不與自然對抗,在封閉的內循環圈內,農作物的果實留給人類食用,根莖葉喂牲畜,然后人畜糞便還田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年復一年的循環向前發展。所以我們的作物肥料取之于畜禽糞便,布料取之于棉花和蠶絲,我們的染料取之于各種花草,建筑取之于木材和和天然礦物,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沒有對萬物的掠奪和傷害。距今約1500年前,公元544年北魏官員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農書巨著;《齊民要術》主要研究北魏時期的生產活動,達爾文在1855年撰寫《進化論》時參考了此書。《齊民要術》中對耕作方法和作用都有詳細論述堪稱經典,談到深耕、淺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農作物要多鋤深鋤,鋤小,鋤早,這些耕作技術在今天看來仍有深刻的植物生理學內涵,這些耕作措施對土壤修復、培肥地力很有效。《齊民要術》充分肯定了輪作制和間作套種對防止土地肥力衰退、和在消滅雜草、減少病蟲害、防止作物生長良莠不齊等方面的功效。

要提升現有耕地質量,必須加強中醫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建立土壤質量保護標準體系,推動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升。畜禽糞便和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高效還田利用,既能減少面源污染,又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我國現有38億噸畜禽糞便和近8億噸農作物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是農業面源污染的隱患,同時我國土壤有機質來源和潛力。

5、 世界土壤日促進地球母親的保護

每年的12月5日為世界土壤日,意在讓人們意識到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和提倡可持續的土壤資源管理。世界土壤日2019年主題:"防止土壤侵蝕,拯救人類未來"及其宣傳活動的設想是:通過應對土壤管理中日益增加的挑戰,提高人們對可持續健康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的認識;通過鼓勵全球范圍內的政府、組織、團體和個人積極參與到改善土壤健康的行動中,提升健康土壤的形象和影響力。

目前我們90%以上的食物來自土壤,保護土壤必須用“中醫農業、耕育農法”的概念,以秸稈、枯草落葉還田,補充農田流失的礦物生命元素。保護地球、愛護土壤、拯救人類、刻不容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