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侯德昌:《篆藝字典》綿延四十載

2020年02月15日 17:24 |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到: 

原標題:侯德昌:《篆藝字典》綿延四十載

《篆藝字典》重新再版,這是一部綿延四十多年的字典。中央文史館館員侯德昌親自摹寫的1310個漢字、13592個篆字,以及精心設計的三百多枚印章圖案,和他一起見證了時代變遷。

總是帶著大包書稿出行

86歲的侯德昌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的學生、畫家耿安輝也一起接受采訪,書里書外的侯德昌變得立體了起來。

《篆藝字典》是一本匯集甲骨、鐘鼎、石鼓、竹簡、瓦當以及明清以來書法篆刻的字典。每一個篆字,少則有幾種,多則有幾十種,而這些都是侯德昌花費20年工夫積累而成。這讓人在欣賞古文字結構美的同時,又可以見其學、見其才、見其志、見其人。值得一提的是,書里還有侯德昌精心設計的三百多枚印章圖案,他所作的“權錢交易”“吹牛拍馬”“妖歌嫚舞眩兒童”“大師多于畫匠”頗有時代感,而他所刻的“稀粥”“饅頭”“大豆”“高粱”“風調雨順”“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與他的農民出身有關,也是歷代篆刻家從未涉足過的。

耿安輝說,侯先生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憑自己對古文字的興趣研習摹寫,到八十年代有了編寫成書的想法。在此期間,侯德昌閱讀了大量古文字書籍,他以記日記的方式,收入陶文、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等,還有秦篆以及近現代書畫名家的篆刻印章,邊看邊摘錄,凡刀筆精妙、結體佳美的都予以臨摹,有的則以自己的審美眼光適當修飾,使其完善。耿安輝說,1991年,從教學崗位退下來的侯老也不忘經營自己的“試驗田”,繼續孜孜不倦增補這本書。“他無論走到哪里,總是帶著一大包書稿出行。”1992年,人民美術出版社以手稿形式約定出版,定名為《篆書藝術》。

即便書已出版,侯德昌還想繼續完善。據耿安輝回憶,1994年,侯老手持書稿請教張仃,張仃建議他將小篆字體全部入書。而當侯老提著滿滿一個旅行包的書稿,又到黃苗子家里求教時,黃苗子先是一驚,又幽默地說道:“侯德昌,你的學問要是用秤約的話,分量可不輕啊!”2003年2月,河南美術出版社以《篆藝通典》再次出版。

而此次人民美術出版社以《篆藝字典》重新出版,清新明快的設計風格,讓這本古文字藝術的工具書更加適應現今的審美需求,煥發出新的生機。

這一輩子還沒賣過一幅畫

侯德昌為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大廳書寫了“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17個隸書大字。另外,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聞名中外的劃時代巨作《幽燕金秋圖》也是他主筆完成的,而侯德昌明確地說:“我的書畫一張沒賣過,要么在美術館,要么在家里。”

侯德昌回憶說,當年國務院副總理谷牧負責紀念堂建設的領導工作,他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剛開始的方案是瞻仰大廳那幾個大字用黑體字,但黑體字是外來字,谷牧說不行,要用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字。谷牧認為應該采用書法體,但草書不行,篆書也不行,正楷又太死板,最后決定用隸書,既活潑,又有書法味道。

侯德昌其實并非書法科班出身,他1934年出生于河南輝縣孟莊鎮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其鄰居有古字帖,天資聰穎的他自幼就從臨顏真卿開始親近書法。侯德昌1956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的是陶瓷專業,但他也開始練習書寫隸書。耿安輝說:“侯老書法在他留校任教時就擁有盛名,畫家王成喜曾回憶,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當學生時,字帖罕見,大家都以侯先生在學校書寫的展牌或公告作為范本,練習書法。”

“文革”期間,侯德昌所學的陶瓷專業無用武之地,他開始默默轉向,在書法和國畫中開拓自己的新天地。“我對中國書畫本來就有興趣,但如果一直停留在興趣,這個就很危險,不可能踏踏實實做出成就。”侯德昌說,還不能吃老本,如果吃老本,后來的成績也不會有。

因此,當毛主席紀念堂指揮部征集書法之作時,經過多年歷練的侯德昌脫穎而出。而回望當年,侯德昌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當時北京寫隸書的不多。”

侯德昌還提及他的另一件重要作品《幽燕金秋圖》。1994年國慶節前夕,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墻上掛上了《幽燕金秋圖》,這是一幅鴻篇巨制,長16米,寬3米,是迄今人民大會堂內最大的一幅國畫作品,是一件史詩性的作品。關于這件作品,侯德昌笑著回憶說,他有掙大錢的機會。2000年,卡塔爾王儲來訪,被《幽燕金秋圖》深深震撼,想請侯德昌復制一幅帶回去。有關部門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侯德昌,“當時卡塔爾王儲出價1000萬美元,但我說這個無論如何不能復制,再復制我們的東西就貶值了。”

侯德昌為人民大會堂等重要場所及申辦奧運會等重大活動繪制巨幅作品,引起了強烈反響。在談及中國畫創作時,侯德昌總結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藝術貴在創新,歷史上的大家之所以成為大家,是因為他們與時俱進,作品有生活的面貌,和時代密切相關。

書畫創作要有正大氣象

盡管侯德昌年事已高,但他關心國內外大事,還愛看乒乓球、足球比賽,更關心國內書畫界的健康發展,有一肚子的建議想提。

明年,侯德昌還會出一本新書,其中就收入他刻的印章“大師多于工匠”,而這也暗含了他對書畫界一些現象的批評。侯德昌毫不留情地說,近年來,有些書畫從業者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熱衷于社交,能甘于寂寞、嚴肅治藝的人不多。“有的書畫家沒有好東西,干脆炒作,干脆流水作業,連畫都不畫,這是書畫家的悲哀。還有的批評家根據紅包說話,根據自己的愛好說話,沒有站在中華文化立場去評價。”他呼吁,中國書畫創作要有正大氣象、民族氣派,不能外國人要什么就畫什么,不能哪個東西好賣就畫什么,“我們不能失去自主權,要做國花牡丹,不搞奇花異草,要彰顯中華文化的主流意識,要對國家有責任感,否則書畫家就沒有主心骨。”

侯德昌還有一個最大的夢想:成立一個書畫城,向公眾展覽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優秀美術作品。他認為,老前輩留下的優秀作品很多,但并不為大眾所熟知,抗戰時期的版畫振奮人心,解放戰爭時期的版畫、漫畫鼓舞斗志,新中國成立以后,表現社會生活的優秀作品同樣很多。但這些優秀作品很多常年鎖在倉庫里,落上了厚厚的灰塵,只是在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偶爾展展。“我一直在考慮,是不是可以建個書畫城,展出版畫、國畫、油畫、年畫、漫畫,告訴大家到底什么是大家,告訴人們這些優秀之作到底是怎么表現人民生活、領袖風范、社會變遷的。”侯德昌笑著說,他腦子沒什么毛病,自認為這個方案可行,“我這輩子不一定能見到,希望能在京津冀的一個地方建起這個書畫城。”

侯德昌還有一個迫切愿望,“老百姓都應該懂點美學,不是搞藝術的懂,老百姓都要懂,這樣才會提高全民素質。”(記者 路艷霞)


編輯:楊嵐

關鍵詞:德昌 侯 書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