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新聞動態 新聞動態
從辦理“面對面”到立案“面對面”
——政協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首場界別提案立案協商會側記
人民政協網北京1月13日電(記者 呂巍) 11日的“我是委員”首場集體采訪剛落下帷幕,12下午,全會期間的首場界別提案立案協商會就“激情上演”。當記者們從各小組討論會場抱著電腦、提著相機趕到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第四會議室時,婦聯界別的15位委員和來自北京市委宣傳部、團市委、民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的相關負責同志已經落座就緒,只等著作為主持人的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程紅宣布會議開始。
政協委員與政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召開提案辦理協商座談會已屬“常態”,但在政協全會期間召開提案立案協商會,在立案環節進行提案協商,這還是北京市政協的第一次。
本場界別提案立案協商會聚焦的是來自婦聯界別的《關于健全北京市志愿者服務激勵機制》界別提案。一開場,婦聯界別召集人常紅巖就簡要介紹了提案調研背景、表達了委員們的意見建議。
在她看來,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始,志愿者就已經成為北京市的一張最美名片。截至2019年8月,北京市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已達到460.3萬人,有注冊志愿服務團隊7.6萬個、志愿服務項目32.8萬個。志愿服務組織化程度更高、形式更加豐富,志愿服務組織和項目的數量快速增長。但同時,志愿服務上諸多問題也逐漸呈現。
“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志愿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成體系的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是眾所期盼。我們婦聯界別的15名委員共同呼吁加大對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經費支持,推進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多元化、體系化建設。”常紅巖表示。
“這個選題很有意義,不僅有助于引領社會風尚、激發志愿者熱情,更有助于志愿者服務的健康發展。”北京市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宣傳教育處一級調研員楊秀卿馬上點贊。
“2010年以來,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志愿者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意見,逐步確立了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表彰激勵機制,但總體看還有完善空間。激勵機制的單一化已經成為制約志愿者服務發展的一大障礙。”團市委副書記李健說道。
“沒錯,現在還沒有建立志愿者激勵機制的打包政策,建議制定包括購票、看病、乘車等方面的獎勵,讓激勵機制形成閉環系統,讓更多人愿意參與志愿服務。”市民政局副局長趙濟貴接過話茬兒。
楊立萍委員多次參與了有關調研,在調研中收集了大量志愿者的意見建議,借著相關部門負責人都在座,她說出了志愿者的心里話。“志愿者其實最想得到的是精神回饋,比如建立信息反饋機制,讓他們在服務完之后能夠了解被服務單位的感受和評價;比如建立互助機制,讓志愿者在服務別人之后也能換來其他的服務。”楊立萍還特別提到了培訓的問題。“志愿者對業務培訓方面的需求特別強烈,他們很愿意用服務去換取培訓,以便能更好地投入服務當中。”
同是婦聯界別的蘆詠莉委員來自教育戰線,她在特別認同志愿服務應以精神激勵為主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某些激勵措施的擔憂。“我不建議將志愿服務與孩子上幼兒園、升學掛鉤,志愿者的初心是奉獻,我們不能讓這份初心染上功利的色彩。如果可以,我建議設立‘榮譽墻’,如果孩子們能在墻上找到自己的爸爸、媽媽,那才是最大的榮耀。”
從會議開始,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劉忠范就一直在認真地做筆記。“我對這個話題特別感興趣。一個城市志愿服務的發展程度是這個城市文明的體現和標志,和很多國家相比,我國的志愿服務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作為政協委員,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推動這個事業的發展,讓志愿者有成就感,有獲得感,讓志愿服務形成一種文化,并把這種文化融入到民族的骨子和基因里面去。”
立案協商,只是起點。但這場立案協商會無疑對健全協商機制、濃厚協商氛圍意義巨大。發揮界別作用,提升提案質量;擴大知情明政,廣泛凝聚共識,各級政協和政協委員永遠在路上。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