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者侯妙樂:用科技記錄文明

2019年05月31日 17:35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取得,背后凝結著萬千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擔當。第三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記者走近科技工作者隊伍,對話入選2019年“青年北京學者計劃”的北京建筑大學教授侯妙樂,一起來看看她的“記錄文明的科技修復之旅”。

侯妙樂在文物數字化保護領域深耕十余年,她的相關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以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為代表的60余項國內外重點文物保護工程。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虛擬修復工程項目是侯妙樂團隊耗費時間最長的一個項目。2007年開始預研究,2009年立項,一直到2016年結題驗收,整個項目時間跨度長達十年。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共有830只手,且每只手形態各異,均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缺損。侯妙樂團隊通過關節臂對整個千手觀音進行信息留取,提取了每個手掌的骨架線,通過計算機預測方法和對稱性分析,預測了每個手掌缺損部位的長度和姿態,并在計算機內對其進行了虛擬修復,保存了修復前、修復中和修復后三個時間維度的數據,為后續實體修復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發虛擬修復系統時,我們找了幾乎所有能找到的專家。我們運用計算機的手段,將專家們的智慧囊括到系統中,建成文物修復的智能專家庫和以詞條方式呈現的文物修復知識庫。”侯妙樂表示,虛擬修復系統使得后人在進行文物修復時可直接進行參照、查詢和運用,很多工作不需要從頭再來。

2019年1月,財政部、國家文物局發布《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展開。

侯妙樂說,文物修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已經存世幾百年甚至更久的文物,時刻面臨著天災人禍的威脅,很多文物最終可能還會走向消亡。“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在文物狀態還比較好的時候,對它們進行數字化留存。”

文物修復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侯妙樂認為,用科技的手段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修復和保護,是提升文化自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

“夢想是從事科研的首要驅動力,也是支撐團隊十年如一日前進的動力。”侯妙樂分享了她從事科研工作十幾年的一些感悟。在她看來,執著是從事科研必備的精神品質。科研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小到科研現場的用水用電,大到科研團隊的生存,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執著能夠幫助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堅持下去。”

侯妙樂認為,人才培養是科研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做一名老師,是我在科研工作之外,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物 修復 侯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