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焦點 焦點
于百年未見之大變局中匯聚“創新”能量
——全國政協“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的“創新”與“亮點”
在這個5月舉行的全國政協“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注定會載入政協歷史,也會印刻進很多與會者的記憶。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持續演進,我國經濟體系正處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關鍵時期,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依靠創新驅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精彩的發言博得了現場陣陣掌聲。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齊波 攝
在此背景下,全國政協“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歷史性地首次匯集起近百名院士以及百多名委員,共同在這個“大變局”之中,用智慧與力量“一筆一畫”勾勒創新發展的藍圖,可謂形式“前所未有”,意義“非比尋常”。
“在近百位參會的院士中,不少是從京外專門趕來,他們其實從昨天就開始了深入交流,我能感覺到大家都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唐長紅委員也是從外地趕到北京,在此之前他還參加了為籌備此次專題協商會而組織的相關調研,一些院士之間的溝通更是在這樣的調研中已經展開,“參加此次專題協商會,我認為很多院士都帶著一種期待,這些長期堅守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專家們,有太多在實踐中、在長期工作中積累的感悟和體會,甚至還有一些很強烈的建議和意見,通過全國政協這個平臺,以今天這樣的形式反映出來,對促進國家科技創新方面的發展一定會起到積極作用。”唐長紅說。
分組討論會后,參加會議的各位院士還意猶未盡,圍著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右二)交換意見。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姜貴東攝
帶著對創新的熱愛,對發展的期待,參加專題協商會的院士和委員共近兩百名,可以說是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歷史上與會人數最多的一次。
不僅如此,與會院士和委員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非常之高,為了讓更多參會院士和委員們有發言和討論的機會,此次專題協商會一改以往全天大會發言的模式,上午舉行小組討論,下午進行大會發言,用一場深入的小組討論,為充分發揮與會院士和委員們主體作用搭建起一座橋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惠彬委員為這樣的會議設置由衷地點了一個“贊”。“小組討論的氛圍非常好,因為有一些專業技術性問題,如果用大會發言的方式去講,可能就是點點題。但小組討論給了這類話題更多討論交流互動的空間,讓探討走向了深入。”因此,原本不打算發言的徐惠彬,被暢所欲言地熱烈氛圍所感染,主動搶到了“話筒”,現場坦承了“希望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在國企央企順利轉化”的心聲。
“我有一個發言稿,但現在不念稿子的內容,我想提一些問題、談幾點困惑。”說話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委員,他正對面坐著的,是到會聽取意見的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
委員們爭先舉手,爭取發言機會。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齊波 攝
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應邀參加專題協商會聽取大家意見,并互動回應,這是以往專題協商會的“慣例”。但隨著此次增設“小組討論”環節的創新,原本在大會發言環節進行集中回應的部委有關負責同志,也都進一步“分散”在小組討論中,與院士和委員們進行更近距離的“即時”回應互動。
“我覺得非常好,能有一個與主管部門真正面對面溝通情況、協商問題的機會。”林忠欽說,他臨時更換反映的問題恰是高校項目評估、經費驗收與項目驗收等方面的不合理,這也是他迫切想得到財政部回應的部分。
余蔚平在了解清楚林忠欽的困惑后,真誠回應道,現在已經明確規定,項目驗收和財務驗收要合在一起進行,由項目的管理機構來做,至于您提到的沒有合并處理的問題應該是個例,隨后我們再深入溝通,共同找到其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最后一定會有合理的解決。林忠欽點點頭,露出滿意的笑容。
下午3時,大會發言準時開始,全國政協機關內最大的“會議室”——常委會議廳里,兩百多位中國“科技創新”領域的“大咖”再次聚首。“百名院士委員走進全國政協談創新驅動”已經網絡刷屏,而在這屏幕之外,全國政協“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以會議形式“創新”助推“創新”主題的紛呈亮點,也將被與會者們所津津樂道。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