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書畫·現場>書畫學院書畫學院

美術教育:師資比教材 更重要

2019年04月03日 11:21 | 作者:張東華 | 來源:美術報
分享到: 

在2019兩會提案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就中小學美術教育提交的提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兩會委員對此的關注將有效地促進中小學美術教育走向深入。我就個人的觀察和思考發表一些看法:

一、 增強教材實施的系統性

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和物象的觀察、描繪,培養學生特定的思維模式和審美范式。而真、善、美的統一是基于終極關懷對真誠(真)、道德(善)和價值(美)的塑造。文藝復興后的西方繪畫及其審美范式和現代科學作為現代性的一部分是在終極關懷和理性二元分裂中形成的,它與現代科學構成一體兩面的關系,是“求真”原則在美術中的體現;而中國繪畫及其審美范式是與中國文化以道德為終極關懷相對應的,體現在以純化向善意志為目標的書法、傳統山水畫、花鳥畫和以“明勸誡,著升沉”為目標的人物畫中,是“求善”原則在美術上的體現。兩者分別對應于工具理性和常識理性兩個范疇,故兩者不能偏頗。

而現行的中小美術教材體系(以浙美版為例)于2013年修訂完畢,經教育部審定通過,凝聚著眾多美術教育專家和美術骨干教師的研究成果。據中小學一線教師介紹,經修訂,中西經典美術所占的比例已較合理。但教材實施的系統性需增強,即不同學段之間的教學銜接有待進一步完善。退一步講,即使教材再完善,教師教的肯定是他最拿手和能教的。一個懂教育又擅傳統技藝的教師,若教材中缺少教學所需的傳統書畫,也可根據校況實情,自編美術拓展性課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可以肯定,師資比教材更重要。

二、 提高教師的素養

學校美術教育的關鍵是校領導和美術教師的素養與責任心。出現“美盲”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與經典美術作品對話的低效相關,中國經典美術的學習有被擠占課時的現象(師資薄弱的學校問題更突出),一線美術教師自身的中國經典美術素養與國家提出的美育總要求差距較大。在課堂教學中,缺乏突出“中國意識”,體現中國精神、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的有效手段。特別是現任中小學美術教師多為西式美術教學理念培養出來的從業人員,對傳統的畫理、筆法和墨法不理解,以至于示范能力差,甚至誤導學生。加上各地美術院校招生考的都是西方繪畫技能,在趨利觀念的驅動下,重西方美術的學習在所難免。

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鼓勵教師上好課的同時,提高教師對傳統美術的審美和技能,給美術教師以更多的自由時間鉆研和學習傳統經典。對剛從美術院校畢業、走上美術教學崗位的教師,要假以時日,引導他們把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轉化為中西畫理兼通,中西技能兼備的課堂執教能力。另外,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招錄教師的制度的改革,完善學校美術教育體系。

三、 整合各類資源

就課時安排而言,學校課堂美術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營造全方位的美育環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體驗優秀的傳統藝術,共同推進學校美術教育。

1. 雖然在諸如《語文》《歷史》等非美術教材中已有相當數量的優秀美術作品,但還需增加,把意義相近的手繪插圖替換為經典名作,使學生在理解相關學科知識與原理的同時,接受經典作品的熏陶。2.建設學校美術作品陳列館,接受優秀藝術家的作品贈送。3.鼓勵學生走進博物館、藝術館、歷史遺跡和自然景區。4.充分利用公益廣告、墻繪、城市雕塑資源宣傳介紹體現中國精神、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的經典名畫、國家重大歷史題材作品,與現有的公益廣告、墻繪中的泥塑、農民畫、剪紙、裝飾畫、攝影等共同發揮思想傳播和審美教育作用。當然,在數量和比例上要恰當,避免復古思潮之誤解。

四、 調動社會力量

中小學美術教師不是萬精油,最全面的美術教師也有其教學的局限性。要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到學校美術教學中,讓博物館、藝術館的專職研究員走進學校,走進課堂。適當聘請社會上的專業畫家、有繪畫才能的家長進校園授課。利用社會力量培訓中小學美術老師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而教育培訓部門既要從藝術哲學的高度和技法的原理性問題培訓教師,又要就教材中的經典作品進行專題解讀的培訓。

家長重視是學校美術教育成功的又一個關鍵因素。教師在教好學生的同時,要使家長意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引導家長共同參與藝術活動,多帶孩子參觀美術館或藝術館。而展館要杜絕低劣作品進場展示,以提高家長的審美能力和辨識作品優劣的能力。

總之,審美教育不光是教材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師素養的提高、各種社會力量的重視和家長朋友的參與,教師、美術教育專家、博物館和藝術館的研究者要把好作品的質量關,幫助學生以直觀和體驗的方式認識中國傳統和現當代優秀美術和工藝作品,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借美育之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編輯:楊嵐

關鍵詞:美術 教師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