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使命·擔當·精進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閱讀浩瀚的典籍,也不是一下就可以弄懂其中的精詣。這就需要解讀,需要有人先行一步在前面引導。彬宇自幼努力向學,對于中華文化經典頗多心得。在時代呼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彬宇把這看成是自己的使命,向大眾傳播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彬宇的論述深入淺出,由近及遠,由個人而及于國家,極具針對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樓宇烈、毛佩琦、孟憲實、廖彬宇(從左至右)對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大成之道 廖彬宇 著
國學旨歸系列叢書 廖彬宇 著
我認識廖彬宇先生是在他主持的四觀書院的講堂上,在應邀做了講座之后,到他的會客室與各位朋友敘談。四觀書院坐落在北京朝陽一座頗具規模的仿古庭院里。庭院里綠樹掩映,花木扶疏,踏進庭院猶如一步走進清涼界,遠離了浮世的喧鬧。講堂處在庭院的中心位置,是一座高大的兩進徽式建筑。廳堂廊柱上的匾額和楹聯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別于時下粗疏制作。書院顯然是經營有些年頭了,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正在客廳聚談的是一些在京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而儼然居主人之位的翩翩少年,正是四觀書院的創辦人和主持者廖彬宇。國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研究國學的也大多是有些年紀的人,沒想到我們面對的竟是這樣一位年輕人。
對彬宇慢慢地有了較多的了解。他已經在國學領域辛勤耕耘多年了,不僅有文章著作行世,而且全國許多省市都有他訪問講學的足跡。彬宇以《易》學見長,同時廣泛地涉及各種傳統文化經典。不久,我得到彬宇的贈書,竟是一部七大冊近200萬言的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學旨歸》。做為“80后”的青年人有這樣的成績,真是令人驚異而贊嘆的。彬宇自述,他自少年時期起,就立志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感慨古代多少英雄,或開疆拓宇、建立功業,或著書立言、流芳學林,為之傾慕,為之心動。于是追隨先賢的腳步,發憤自強,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秉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創立四為堂,開始了他的國學事業。他從19歲開始到各地游學,20歲開始著述。雖然年輕,但資歷已經不淺了。學問的路是一條吃苦的路,即使稟賦穎異,也不可能輕而易舉一蹴而就。從彬宇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的艱苦努力,看到他付出的心血。他的“國學少年”的稱號不是隨便可以得到的,而我更看重他的品質,他的勇于擔當的精神,他的心懷天下的胸襟。
我和彬宇不斷地在國學的各種場合相遇,他不斷地展示的各種成績令我驚喜。如今彬宇又推出一部大著《大成之道———中國精神的氣質、氣度、氣勢與氣象》。這又是一部百萬字的著作。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彬宇就不斷地把他的文章一篇篇發給我,想不到他出手如此之快,一項大工程就這樣告成了。
彬宇把這部書所收的文章稱為“偉大系列”。我們看題目,就能想到他所論說的事業是多么偉大:中華文化為什么偉大、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著作、儒家文化的偉大等。每一篇章的論述,作者都從最基本的國學原典出發,做深入的思想開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把對經典的解讀提高到新的高度。彬宇是在講學術,重要的,他不是做學究式的考索注釋,而是結合現實、聯系社會、關照人生、立意高遠,做宏大的思考,同時,他的講述方式也不是經院式的,而是通俗的、平易的。
以“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追求是什么”一篇而言,他引用《論語》“季氏”“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指出儒家將如何解決人類命運的問題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他說:“其實人類的根本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最終命運歸宿何去何從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揭示,只要時刻以人民為本,發心至善至大,所作所為自然符合道義、符合仁義,就必定會走向成功、走向成就。
他引用老子“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指出常就是規律。把這個根本規律看懂了,就叫知常;看不懂,就是不知常。不知常,就會違反自然規律、違反大道、違背規律,就叫做“妄作”,就會胡來、胡作非為的,那么最終一定會招來禍害。所以“常道”就是“從實際出發”,“常道”讓我們做事時不脫離現實,根據實際情況而進行價值的判斷與取舍。“常道”包含常理、常識、常情和常規,并形成常態。“常道”是為生命的幸福圓滿服務。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曾存在著為了利益喪失操守、忘失初心的現象。《中庸》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做人的“常道”就是實事求是,放大到一個國家,就必須要結合歷史的傳統、文化的積淀、基本的國情。“常道”不是想當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合、融通。所以要通過悟道、證道去把握“常道”。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讓我們的內心走向自覺。
彬宇講國學,儒釋道并重。他認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學問、智慧,很多能從《易經》之中找到根據。幾千年來,我們莫不對《易經》心懷敬畏。《易經》,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自古以來,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他又認為,古代各家之間是相通的。在“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著作是什么”這一專題里,他講《論語》大義,以《論語》而說《易經》,以《易經》而證《論語》。在《易經》與《老子》的比較中,他又說:讀《道德經》的原文,你會感到其中也在闡述著《易經》的思想。幾乎每一章都有能夠還原于《易經》的思想之處。“《易》以道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用陰陽的關系來解釋一切。而《老子》則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易經》認為陰陽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對峙,又可以相互轉化。這兩者的轉化融合,是和諧的基礎。老子則說“沖氣以為和”恰如《易經》的“保和太和乃利貞”。他在論述《易經》與佛法的關系時指出,《易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神無方,易無體”,其所揭示的最高境界,都是“空性”。而佛家的最高境界,也是證得“空性”,所謂“緣起性空”。佛家論述“空”與“色”的關系,如同《易經》乾坤二卦的關系,也如同“道與器”的關系。能夠融匯諸家,指出諸家在最高境界處之相通是很精彩的,可以使人們在比較中更深刻地理解諸家的思想本質。彬宇還講解了百姓日用中的“易”、琴棋書畫與《易經》的關系,批駁了簡單的指斥《易經》為迷信的說法,使看似神秘高深的《易經》,回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成為平常易曉的學問。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分,是千千萬萬人的事業。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閱讀浩瀚的典籍,也不是一下就可以弄懂其中的精詣。這就需要解讀,需要有人先行一步在前面引導。彬宇自幼努力向學,對于中華文化經典頗多心得。在時代呼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彬宇把這看成是自己的使命,向大眾傳播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彬宇的論述深入淺出,由近及遠,由個人而及于國家,極具針對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彬宇對經典的解讀,有許多獨到之處,往往發前人之未言,解前人之未解,具有相當的學術含量。所以,這些著作不能純以通俗讀物視之。它是有相當學術含量的對國學經典的通俗解讀。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
編輯:楊嵐
關鍵詞:彬宇 易經 傳統文化 國學 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