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科學地保證文化的傳承

2018年10月22日 16:08 | 作者:文\馮驥才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編者按:

近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承辦的傳承人“釋義”研討會在天津召開。在2006年認定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后,2007年第一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公布。10多年來,傳承人為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并非認定了傳承人,就能確保傳承無憂。重新思考什么是傳承人,思考傳承人的價值、功能、認定標準和管理方式,對學術界來說非常重要。

我們?yōu)槭裁匆獙鞒腥恕搬屃x”?所謂“釋義”也就是弄清什么是傳承人。這既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當前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關鍵性問題。


文化的傳承


我們都知道傳承人的重要,傳承人是民間文化的主體,如果哪一項民間文化沒了傳承人,這項民間文化就消失了。所謂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當然這里所說的“亡”,不一定都是“人亡”,還有“藝亡”(藝術失去固有的精神了)。所以,民間文化的保護主要是傳承人的保護。

我想過一個問題:歷史上有沒有傳承人這種稱呼?可能沒有。相似的稱呼是傳人、藝人等。但不管有沒有,民間文化都是靠人代代相傳的。

分外重視傳承人———或者說把傳承人叫響了———是我們這個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是文明轉(zhuǎn)型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遺產(chǎn)的概念出現(xiàn)了,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概念出現(xiàn)了,傳承人的概念出現(xiàn)了。我們認為,傳承人是非遺的代表,承上啟下的責任人。特別是在民間文化處于瀕危的狀況下,傳承人的意義就分外重要。

我國傳承人的認定就是伴隨著非遺的認定產(chǎn)生的。2006年先是認定了第一批國家級非遺,2007年公布第一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這個過程我都參與了。當時的想法是,每種文化遺產(chǎn)(特別是表演類和工藝性)應設立代表性傳承人,有利于發(fā)揮這些極具才華與智慧的傳人的領軍作用,以促進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也是政府管理非遺工作的把手與杠桿。現(xiàn)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已經(jīng)超過3000人了。

但是,現(xiàn)在的保護方式是不是已經(jīng)很完美?能不能確保傳承無憂?學術界的工作是用科學的態(tài)度來檢驗,那么我們也必需回到原點———“傳承人”進行再思考。

首先,人類的非遺保護時間很晚。日韓最早,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歐洲一些國家到今天還沒有。我國非遺保護是比較全面的,分為10個種類。聯(lián)合國《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公約》直到2003年確定,至今才15年。我國“代表性傳承人”學習了日韓的“人間國寶”的制度,但我們的體量太大。

需要明確,這種方式是政府保護方式。由于政府保護要從管理出發(fā),所以必須立項,名錄就是項目化的產(chǎn)物。政府的非遺與學術界的民間文化,看上去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又不盡相同。從學界看,一個地域的文化是一個整體,如果項目化了,就會把文化的整體肢解開來。

說到傳承人,我很欣賞“自然傳人”這個概念。歷史上傳承是自然而然地代代相傳,傳人不是一種身份,而且也不會是一個人。一個地方、一種民間文化或藝術的傳人可能很多,如果確定了其中某一位為“代表”,就會把支持的重點都放在一個人身上,問題就出來了。它會使一種文化歸結到一個人身上,命懸一線,無形中使民間文化變得脆弱。原本的傳承生態(tài)與活力受到人為的約束,是否與我們對傳承人的認識有關?

從學術的角度看,傳承人認定是一把雙刃劍,利弊都有,在這兩難中,如何解決呢?學界的工作是什么?我們必須清醒。

再一個是市場思維影響著傳承人,包括傳承的目的與內(nèi)涵。在市場和旅游的驅(qū)動下,在消費主義的潮流中,文化的產(chǎn)業(yè)化、旅游化、商品化,以及傳承人的職業(yè)化和功利化,會扭曲傳承的目的與遺產(chǎn)的本質(zhì),這給政府管理提出嚴峻的挑戰(zhàn)。

還有一個更緊迫的問題,就是國家非遺認定的代表性傳承人的老化。前幾批傳承人多是老一輩自然傳人,具有原生性,那么下一代的傳承人的認定標準又是什么?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要回到原點,遺產(chǎn)的原點、保護的原點、學術的原點,研討、界定、確認傳承人的概念,以便我們更明確自己的科學立場、準則與責任,才能更好地保護遺產(chǎn),真正地做好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作者系六至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傳承 文化 保護 民間 文化的傳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