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歷史及文化功能

2018年05月22日 14:11 | 作者:江振鵬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歷史及文化功能

編者按:在西方,博物館的原名是“繆斯神宮”(Muses),它實際上是一個進行科研和教學的學術機構。直到17世紀,現代意義的博物館才初具雛形。博物館從起初只是供皇室或少數富人觀賞奇珍異物的收藏室,到后來逐漸面向公眾開放,其功能有了新的拓展。如今,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承擔著記錄過去、反映現代和未來發展的重要職責,更是成為一般公眾受教育的場所。透過一所博物館,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歷史風貌以及文化遺存。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別選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以及日耳曼民族博物館,介紹其發展脈絡、管理經驗以及歷史文化意義,以饗讀者。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性藝術博物館,它興起于美國工業化快速推進的“鍍金時代”。彼時南北戰爭的結束為美國工業化發展掃清障礙,伊利運河、新修筑的橫貫美洲大陸的鐵路交通促成了紐約作為美國國際性大都會的迅速崛起,經濟的繁榮、財富的暴漲與紐約作為新興移民城市的“文化短板”現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藝術能夠促進人類道德與文化觀念的提升,這是一個社會邁向成熟的文化根基。19世紀既是民族主義和政治運動風云激蕩的時代,也是邁向獨立的民族國家以博物館為途徑構建文化認同的黃金時代。1866年7月4日,美國著名律師約翰·杰伊在美國獨立日紀念活動上提出美國也應立即建立一個藝術博物館的設想。四年后由紐約美國銀行家、商人、藝術家發起建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倡議,同年5月24日通過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憲章》,憲章規定大都會博物館采取向紐約市政府和私人組成的董事會負責的管理模式,旨在為美國人民提供藝術與藝術教育,推動建立偉大的“文化紐約”。1872年2月2日,大都會博物館在第五大道第681號建筑內正式開館,這在美國藝術博物館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大都會博物館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末期是初創期。最早入捐博物館館藏的是美國鐵路官員約翰·泰勒·約翰斯頓私人的藏品,包括174幅歐洲的繪畫和數具古代羅馬的石棺。1873年,美國前陸軍軍官、駐塞浦路斯領事盧吉·帕爾瑪·德·塞斯諾拉被任命為博物館首任館長,博物館購買了塞斯諾拉收藏的古代文物,并搬遷至第14街西側的道格拉斯大廈進行展出。1880年伊始,為了拓寬收藏展覽場所,大都會博物館在紐約中央公園設館開幕。降至20世紀初期,美國工業經濟已經躋身世界第一,紐約集聚了一大批擁有大量財富的商人、金融巨擘和藝術收藏家。作為紐約藝術文化的代表,大都會博物館在這一時期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尤其是美國金融大亨J.P.摩根擔任博物館主席期間(1904年至1913年),捐贈數量迅速增加,特別是古希臘重要藝術品和古埃及古物。1924年,博物館館長羅伯特·德·福雷斯特建造了大都會博物館的美國館,從而開始注重對美國本土藝術文化品展開專題的收藏展覽。1938年,大都會博物館收購了修道院博物館,該館原為著名富商約翰·洛克菲勒三世斥巨資修建。1946年,大都會博物館又收購了服裝藝術博物館,并將其更名為時裝學院,該館擁有16000件藏品。這樣從20世紀初期到50年代,大都會博物館已經進入世界一流藝術博物館的行列。第三個時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都會博物館進入大規模擴建期,新建了埃及的丹鐸神廟(1978年),擴建了包括24個廳的美國館(1980年),新建專藏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藝術品的邁克爾·洛克菲勒展廳(1982年),專展現代藝術的華萊士展廳,專展歐洲雕塑藝術的克拉維斯展廳。到20世紀90年代,先后投入了朝鮮藝術展廳(1998年)、古代近東藝術展等,大都會博物館較之19世紀80年代已經擴大了20倍,儼然變成美國“博物館中的博物館”。

回顧大都會博物館140多年的演進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作為一家非官方性質的綜合性藝術博物館,它的發展主要來自于以下三方面的持續推動:其一是來自私人的慈善支持,董事會從建館之初21人發展到現在為41人,私人慈善家的捐贈一直在延續,迄今為止藏品的擁有者已經增至950人之多;其二是紐約市政府的保護工作,紐約市政府擁有博物館建筑設施的所有權,保障了博物館正常運營必要的土地和其他硬件條件;第三,聯邦法律鼓勵私人捐贈的規定在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捐贈風氣的形成。大都會博物館的創立和運營正是在公私合作基礎上以民間力量持續投入的結果,這種由私人資本占主導地位的運營模式對美國其他博物館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義。

作為一家立足紐約、面向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承擔著收藏珍品、保護文物、布設展覽和面向公眾教育等多種功能。它首先是一個世界珍貴藝術品收藏與保護的中心,藏有古代埃及、巴比倫、亞述、遠東和近東、古希臘羅馬、歐洲、非洲、美洲前哥倫布時期和新幾內亞等各地藝術真品330余萬件。這些藏品多有賴于私人直接捐贈和博物館下設的基金會購買。從收藏內容看,包括古今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雕塑、繪畫、素描、版畫、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器、紡織品、金屬制品、家具、武器、盔甲和樂器等,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珍貴藝術品的收藏地。比如,美國館收藏的本土文物在世界范圍內最為完整,古埃及的文物收藏在開羅之外屬于第一,伊斯蘭文化藝術品的收藏更是無出其右。因此,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跨越所有文化和時期去收集人類最偉大的藝術成就,體現出強烈的綜合性。

其次,大都會博物館是舉辦各種永久性專題展、臨時性特殊展覽的殿堂。截至目前,博物館策展部共有17個永久性的專題展覽,按照地域分古代近東藝術、非洲大洋洲美洲藝術、亞洲藝術、埃及藝術、歐洲繪畫、歐洲雕刻和裝飾藝術、美國館、希臘羅馬藝術、伊斯蘭藝術,按照專題劃分的展覽包括武器與盔甲、現當代藝術、圖片、數字收藏、樂器等。大都會博物館還經常策劃各類特展,擴大博物館的知名度,其中20世紀60至70年代策劃的盧浮宮“蒙娜麗莎”巡展和“圖坦卡蒙寶藏”特展盛況空前,創下數百萬人次的參觀紀錄,這些在世界博物館中首創的“超級特展”概念,開一時風氣之先。新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大都會博物館也積極引入虛擬數字技術,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先進的數字博物館。

最后,大都會博物館已經成為紐約市乃至全美公眾教育的樞紐。盡管1870年大都會的憲章確立建館旨在“鼓勵和發展藝術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為了推動藝術的通識教育,并為大眾提供相應的指導”,但在實際操作中董事會更傾向于為少數精英提供藝術鑒賞服務。1889年,羅伯特·德·福雷斯特等進步主義的鑒賞家們反對將大都會博物館視為高雅藝術收藏的狹隘定位,相反,他們將其視為紐約市民可進入的教育機構,還因此更改了周日閉館禁止市民參觀的規定。1905年,亨利·沃森·肯特擔任博物館教育部主管,開展了針對公眾教育的活動。大都會博物館嘗試與紐約市區及其周邊的公立學校師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1905年就收到紐約公立學校數千份的申請,有300多名帶隊老師的申請獲得批準。從1905年11月開始,大都會博物館編輯出版《大都會博物館館刊》,方便與公眾溝通,1906年開始公報每月發行1期,迄今已經連續刊行100多年。公眾教育已經成為大都會博物館工作的最重要功能之一。2015年,大都會博物館更是將其《使命聲明》提升到了全人類的高度,宣稱要“收藏、保存、研究、展覽代表全人類最廣泛、最高成就的藝術品,促進藝術品的鑒賞和相關知識的傳播;所有的工作都參照最高的職業標準,以服務公眾為目的”,說明大都會博物館服務公眾教育步入新階段。

(作者:江振鵬,系福建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21日 14版)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博物館 藝術 美國 紐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