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聚·焦點聚·焦點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創新驅動打造經濟新引擎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創新驅動打造經濟新引擎
記者 歐陽春香 李良
關于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多位兩會代表委員表示,人工智能將成為中國“智造”的新引擎。智能裝備制造的發展要堅持走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相結合的道路,同時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新華網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紀委駐中央統戰部紀檢組組長蘇波認為,我國已具備建設制造強國的實力和條件。
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出現“井噴式”增長,一些關鍵領域技術水平明顯提升,航天裝備、量子衛星、載人深潛裝備、高速軌道交通裝備、核電機組、特高壓輸變電裝備、海工裝備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證監局黨委書記、局長陳小澎建議,加強創新驅動,培育制造業發展新動能,特別是推動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以及技術中心建設;優化產業布局,推動重點產業積極發展;切實降低成本,營造制造業良好發展環境。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產業政策自主權力,讓它們能精準支持當地有潛能制造業的發展。
蘇波建議,充分發揮企業在制造強國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原則,支持優勢企業參與制造強國建設的重大工程和重點任務,落實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創新,為企業投身制造強國建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民建中央的提案《加快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建議,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制造業智能化更新改造投資予以支持,包括鼓勵企業投入研發支出,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修訂完善節能環保專用設備稅收優惠目錄等,從而有效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
厚植創新基因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認為,智能裝備制造的發展要堅持走自主創造的道路。當前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存在兩條路徑,一是融合外部技術的快速并購路線,二是自主研發以實現轉型升級的穩健路線。以格力為例,從空調到智能裝備,無不是自主研發和生產,通過應用智能生產設備,逐步實現生產線無人化。
“中國制造企業的整體躍升首先要過的不是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而是創新門檻。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董明珠說。
蘇波認為,要堅持自主發展與開放合作相結合。必須立足自主發展,支持企業持續創新,實現高端裝備和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同時,積極推動開放式創新、協作式創新,充分運用已經建立的《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高層對話機制,支持國內外企業、研究機構和行業組織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開展務實合作。
董明珠建議,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國內智能裝備自主技術創新:一是制定、區分補貼政策,重點扶持自主研發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的企業,降低對引進產品和技術的企業的支持;二是對納稅總額大的智能裝備企業給予適當的退稅支持,專項用于智能裝備的自主研發。
民建中央建議,全面引導制造產業鏈縱深化發展。加強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開發及提升制造工藝水平和服務水平,從專注于制造的價值鏈中間環節向技術研發、產品設計、技術和產品標準制定、產品精深加工、銷售渠道構建、品牌培育及售后服務等價值鏈的兩端延伸,以實現價值鏈條延長和品質提升,進而調動價值鏈上各環節行為主體的積極性。
發展人工智能
多位代表委員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成為中國“智造”的新引擎。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建議,推進實施“智能+”,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楊元慶認為,應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進一步設立“行業智能”專項,重點支持物聯網、物聯網新設備、5G、高性能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系統解決方案等關鍵領域;選擇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智能交通、智慧社區等垂直行業,率先建設一批“智能+”示范項目;建立國家“行業智能”應用服務平臺,支持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
楊元慶以聯想推進智能制造為例指出,制造業智能化將不僅局限于制造環節,還包括產品的開發、供應、生產制造、營銷和服務等環節。“比如過去開發產品時,要找用戶談對產品的印象,再進行改進。現在互聯網上的數據成千上萬,所有用戶的反饋意見都可以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進行分析,研發就更加智能。”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建議,鼓勵企業開放人工智能平臺,促進實體經濟轉型發展。人工智能平臺成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李彥宏建議,國家出臺更大力度的項目、資金、稅收等政策支持措施,鼓勵企業開放人工智能平臺,加速構建智能時代的國家創新基礎設施,呼吁和鼓勵更多企業開放人工智能技術。同時,積極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國家級人工智能開放平臺。
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云勇建議,打造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新格局,構建以中央企業為主力軍的數字驅動型工業新生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聚焦發展智能、綠色的現代制造業,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制造 中國 企業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