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2018,會迎來一級市場藝術品消費的"井噴"嗎?
時間進入2018,連大多數的“85后”也已經步入或即將步入而立年。過年回家,忽然發覺除了往年“催婚”、“催生”的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買房與裝修成為身邊不少親戚、同學、朋友關心的問題。除了地板、廚衛、窗戶該買什么材料,“墻上要不要掛點什么?”時不時也成為大家交談的內容。
“做畫廊是一種理想,這個行業太小眾,太不好做!”許多畫廊主都曾有過這樣的感慨。在過去的2017年,這樣的抱怨似乎在減少。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大家正在產生的共識:“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口袋里的錢在增加,大家的想法也多了。”
在藝術市場起起伏伏十年之后,許多人認為,熱鬧的2017年也許是一級市場的一個節點。一些新的變化趨勢也在出現:比如越來越多的西方藝術家以展覽、博覽會的方式進一步進入中國市場,搶占中國市場資源;博覽會成為一級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市場進一步分層。無論是一、二級市場的分離趨勢:二級市場越來越走向“高、精、尖”;一級市場則更腳踏實地發掘、培養藝術家;抑或畫廊行業本身,機構的多樣化使得展覽形態越來越豐富。更重要的是,過去一兩年來,消費市場在明顯增長,藝術品收藏也在逐漸分化:除了專業性的機構及大藏家的收藏,個人消費型收藏的崛起恐怕是最不容忽視的趨勢,也將為一級市場的發展帶來可期的未來。
“德國8——德國當代藝術在中國”系列展覽海報
用“熱鬧”來形容剛剛過去2017年一級市場完全不為過。這首先體現在:西方藝術家的大批量進入,這是一級市場展覽形態發生的很重要的變化。
且不論在北京多家美術館集體上演“德國8”大型的展覽。國內畫廊在過去一年也推出了多場西方藝術家個展,包括:皮耶里克·索朗回顧展(艾米李畫廊),本杰明·阿普爾個展(偏鋒新藝術空間),卡洛斯·加萊高亞個展(常青畫廊),金氏徹平個展(星空間),Team Lab個展(佩斯北京)等等。11月上海藝術周期間,這一現象更加凸顯。據統計,藝術周期間在上海共有近30場重要的當代藝術展覽開幕,其中接近一半的展覽為國際藝術家。包括:安東尼·葛姆雷(龍美術館),克萊爾·特伯來(余德耀美術館項目空間),阿娜利亞·薩班(喬空間),喬丹·沃爾夫森(池社),A.R.彭克(復星藝術中心),朱利安·羅斯菲德(昊美術館),竹川宣章(大田秀則畫廊上海開幕展),名和晃平(阿拉里奧)等等。
昊美術館朱利安·羅斯菲德個展海報
復星藝術中心:朱利安·奧培中國首展現場 圖為復星藝術中心外景
很明顯,上海已經成為西方現當代藝術進入的一個目的地。這背后是高級別藝博會、私人美術館的支撐,足以吸引更多國外私人美術館、畫廊、藝術家的進入。上海BANK畫廊創始人馬修·伯利塞維茲談到:“2017年博覽會期間,除了國外的畫廊希望在這邊拓寬市場。還有更多的美術館、策展人、以及博覽會的人都來到上海。他們來考察這邊的畫廊與市場。比如我們畫廊今年就有Frieze的人到來。”
馬修補充到:“一方面這是我們一直希望達成的目標;另一方面也給本土機構帶來了一些競爭與威脅。比如在博覽會的時候,國際大畫廊一定是最重要的位置,本土的畫廊都在邊上,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市場都往外面走,本土的市場、藝術家如何培養又是很矛盾的地方。”
正在成為西方現當代藝術目的地的上海
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夏季風也感受到了這樣的壓力:“在這些多樣的展覽中,我們看到的是西方藝術在中國市場上的布局?!?/p>
在壓力下,2017年一級市場正逐漸形成“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碰撞。比如畫廊擴展新空間的戰略:蜂巢在2017年年初在深圳設立新的空間,上海龍門雅集在香港開設了一個新空間,博而勵畫廊2017年10月份在紐約開設新空間等等。
除此之外,通過國際平臺推廣藝術家也成為畫廊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比如2017年3月份博而勵畫廊的代理藝術家張培力在芝加哥美術館的個展;站臺中國代理藝術家:張業興在雅典的個展,王恩來在亞洲文化中心的個展,以及童昆鳥在法國巴黎、德國杜塞爾多夫的個展項目;蜂巢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家呂楠在葡萄牙本拉多博物館的展覽項目等。
據了解,2018年“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現象將有增無減。一方面是國外畫廊與機構以博覽會、展覽合作的方式引進更多的國外藝術家;另一方面不少專注推廣本土藝術家的畫廊也在主動引進一些國外藝術家的展覽。比如博而勵畫廊在3月份開年展覽就將推出5位來自德國藝術家的群展;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也將在今年推出一位日本藝術家:七戶優,和一個德國藝術家的個展項目等等。在畫廊空間的展覽之外,尋求更多的國際合作項目,參加國際大型博覽會也依舊是2018年畫廊工作的內容之一。
2017西岸博覽會現場
博覽會成為一級市場重要的交易平臺
2017年一級市場博覽會則可以用“風起云涌”形容。集中在11月同期舉辦的西岸與ART 021這兩家滬上博覽會依舊熱鬧。9月份開幕的藝術深圳市場反響更熱烈。除此之外,各地新的博覽會平臺也在產生或孵化。2017年3月21日舉辦的首屆“畫廊周北京”便是其中之一,鑒于上海這幾年藝術市場的活躍,由幾家本土畫廊發起的“畫廊周”活動,希望借此整合北京的一級市場,2018年第二屆”畫廊周北京“將于3月份拉開帷幕。除此之外,上海ART 021品牌宣布于2018年進入北京,搶占5月北京的博覽會檔期。藝術成都則會在這之前的4月底舉辦。這樣的博覽會行程已經可以預期2018年畫廊上半年的忙碌。
2017 ART 021外景
據統計,不少畫廊在2017年參加博覽會的數量已經與畫廊一年的展覽數量相當。而相應地,這些畫廊在博覽會上的銷售也占據畫廊一年銷售中的重要比例。站臺中國當代藝術機構負責人陳海濤表示:“畫廊一年的展覽5、6個,和參加博覽會的數量差不多,從銷售比例上也是差不多。對畫廊而言,博覽會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好的銷售平臺。”
2017藝術深圳現場
博而勵畫廊合伙人賈偉表示認同:“2017年我們在博覽會上的銷售量要比平常展覽大很多。比如我們在香港巴塞爾上銷售了張培力的一件早期重要的影像作品;在藝術深圳,上海的西岸及ART 021上也都有很好的銷售。另外畫廊在參加國外的博覽會:比如Frieze 紐約和Frieze Master上都有很好的銷售?!?/p>
ART CHENGDU(藝術成都)新聞發布會
ART 021創辦人應青藍宣布將于今年在北京新增一個藝博會
博覽會上更好的銷售帶給畫廊越來越多的自信,不少畫廊在博覽會上大膽地推出藝術家個展項目。比如香格納畫廊在西岸博覽會上帶來刁德謙個展;蜂巢在2017年香港巴塞爾上推出了梁銓的個展等。夏季風談到:“在博覽會上推出個展,說實話是很擔心的,因為個展如果成就成了,不成意味著沒有其他作品可以選擇。但整個反響的熱烈程度是超乎我預期的。”也鑒于此,畫廊對2018年的市場表現持更積極的態度。
2017年西岸博覽會期間,玉蘭堂畫廊推出的Hi21新銳藝術市集現場
市場進一步分層 消費型市場的崛起
一、 二級市場的分離幾乎是十年來畫廊經營者最關心的一個話題。在2017年第四季度,隨著拍賣場上取得當代藝術“過億元成交”的好成績,一、二級市場的分離終于成為可能。
藝術市場資深經紀人,藝·凱旋畫廊負責人李蘭芳看到:“早期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面對的藏家幾乎是同一撥,二級市場拍什么,一級市場就做什么樣的展覽。市場開始分層的背后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群參與到藝術品消費中來,一、二級市場被迫分離:拍賣行不能再去找大量普通的作品;而畫廊也要做更多培育性的工作,從幾萬開始到幾十萬,到幾百萬,使市場慢慢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玉蘭堂畫廊推出的Hi21新銳藝術市集在2017年西岸博覽會期間舉辦,一共銷售了200多件藝術品。畫廊負責人伍勁談到:“這樣的藝術市集純粹就是消費,作品的均價只有1萬元,很多人是交給設計師來選擇作品,大部分的人考慮的是這張作品適合掛在哪兒這樣的問題。我原來有一個說法:一個人用一平米的房價去買一張畫,怎么都不會有太大的障礙?,F在大城市的房價已經達到10萬一平,用這些錢買一張畫心態自然就放平了。另外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把一部分錢花在藝術品上,即是一種投資,掛在墻上也賞心悅目?!?/p>
資深藝術品經紀人林松認為過去一年,藝術品市場的金字塔正在逐漸形成:“這樣的分層是一個更加健康的市場,因為它有了金字塔的底部,比較結實。而且收藏的人群結構也變得多樣化,有投行的精英,五百強的CEO,有IT行業從業者。十年前,收藏的人群中從事傳統行業的人要多一些。這些新興的收藏人群有些共同之處,他們中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學的背景,或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他們很自信,有自己的主張,不會盲目地跟從,根據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喜好來選擇,而不僅僅只是看藝術品的價格和投資潛力。”
博而勵畫廊展出的藝術家張偉作品
博而勵畫廊的一位新藏家孔丹在今年把家里的局部重新裝修了一下,用她的話說是“為了請畫入室?!痹谶@之前,他收藏了張偉的作品,這位理工科出生,有過海外生活經歷的“新藏家”在看到張偉作品的瞬間就喜歡上了,雖然說不上為什么,但那些色彩的組合使她感受到一種與自己精神狀態相契合的創造力。于她而言,這樣的藝術品消費,完全不是出于理性的投資。賈偉認為這類消費型藏家的成長會帶來許多聯動效應。比如她的朋友到她家聚會,看到家里掛著一件藝術品就會自然形成一種很好的藝術品消費傳播,可能促使更多從未接觸過藝術品消費的人進入市場。
市場節點 常態化經營與多元化生態并存
2017年,國內一大批畫廊都已經步入了十年。在這個節點上,“越來越多的老牌、資深畫廊在踏實地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毕募撅L談到:“多年來,大家在購買藝術品上的兩個誤區在轉變:一是買藝術品離普通大眾很遠,二是買藝術品就得投資。在某種程度上,藝術品消費應該像我們去看一場電影,聽一場音樂會一樣,屬于我們日常文化消費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可能消費的是1萬元的藝術品,過十年之后我們買的可能是10萬,100萬的東西。”
除了資深畫廊更踏實的工作,在過去一年,也有一些新的藝術空間及展覽項目出現。比如在上海出現的膠囊空間,北京的掩體空間等。在賈偉看來:“這些機構選擇的藝術家,展覽項目、空間定位以及經營的理念都非常明確,也非常個性化。它們的出現使得市場形態更加豐富、多元?!?/p>
然而,畫廊依舊是一項不好做的事業。李蘭芳談到:“798藝術區最多的時候有幾百家畫廊,能夠堅持十年的也許不到5%。我們與國外的藝術市場依舊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投入的也更多。中國的畫廊除了需要抓市場,也需要抓學術。其實在硬件上,我們已經有足夠自信與西方畫廊媲美,但西方美術館所承擔的梳理藝術史的工作,卻依舊需要落在每一家中國畫廊身上,這意味著畫廊需要投入許多額外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做學術方面的工作,比如邀請展覽策展人,以及梳理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出版畫冊等。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畫廊不得不兼具西方畫廊與美術館的雙重功能。”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2017年,市場所謂的淡、旺季似乎沒有那么明顯了,許多畫廊一直到過年前依舊在忙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做財務總結,制定接下來的展覽及博覽會計劃等。2018各家畫廊制定的計劃表足以表明:這將會是更加忙碌的一年!伍勁總結到:“2017年第四季度一、二級市場所釋放出的積極、樂觀的信號,相信在接下來的2018年會變得更加清晰?!?/p>
編輯:楊嵐
關鍵詞:畫廊 市場 藝術 藝術品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