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學者評“保姆縱火案”宣判:程序正義的判決令人信服
“保姆縱火案”宣判,爭議止于程序公正
■ 觀察家
保姆縱火案遭遇的輿情波折表明,大眾民意與司法理性之間或許存在著永恒的張力,而司法透明和程序正義則是緩和這種張力的不二選擇。
備受輿論關切的保姆縱火案,于2月9日上午迎來一審判決。法院以放火罪判處莫煥晶死刑,以盜竊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五年,二罪并罰,決定執行死刑。
根據我國刑法,放火罪屬于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還屬于“結果加重犯”。涉案保姆莫煥晶于凌晨時分故意在高層住宅內放火,導致四人死亡和重大財產損失,更造成難以彌補的人倫慘劇和社會傷痛。她被處以頂格刑罰,并不令人意外。
但從程序上講,這只是一審判決。莫煥晶有權利上訴,并且死刑立即執行的案件,需要最高法核準才能最終定讞。社會各界仍需秉持耐心,尊重后續的司法程序。
單純從法律角度看,這并不是一起特別復雜的案件。但該案在訴訟過程中,特別是在杭州中院的審理過程中,卻屢起波折:從原先的律師退庭,到后來的辯護權之爭;從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利,到衡平被害人家屬的正義訴求;從懲治犯罪兇手,到查明整個火災真相,各種輿論都在這起案件中找到了自己的入口。而在輿論的大規模關注中,杭州中院共發出七份《情況通報》。
波折的過程說明,大眾民意與司法理性之間或許存在著永恒的張力,而司法透明和程序正義則是緩和這種張力的不二選擇。
我們注意到,在法援律師參與辯護后,杭州中院不僅同意了律師關于現場勘驗民警出庭作證,以及調取相關書證的申請,而且還依職權主動通知兩位公安部滅火專家出庭作證。庭審時,杭州中院還第一時間發布《情況通報》,對控辯雙方的質證意見和爭議焦點進行公平披露。
也正因為審判是建立在縝密法律調查、舉證質證等程序的基礎上,是嚴格地用證據說話,這顯著增強了公眾對于法庭中立性和庭審實質化的信心。
所以,一審結果以及庭審細節公布后,輿情比之以前平穩了不少。究其原因,一是結果達到人們的預期,和大眾心中的正義取向較為匹配;二是過程更加透明了,當理由足夠充分、過程足夠規范、細節足夠顯現,公眾也就自然容易接受。
法治最本質的特征之一,就在于程序正義。有了嚴格的程序保障,有了法院充分的釋法說理,案件的判決結果自然更令人信服。
對公眾來說,寓于“惡有惡報”果報觀中的樸素正義往往來得很容易,罵作惡者“死有余辜”也很容易;但司法就是司法,必須得講證據、程序等,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正義,在程序和實體正義上,容不得半點打折扣。
保姆縱火案,無疑是一起悲劇,而彌合悲劇所帶來的傷創的最好方式,就是嚴格遵循司法公正公平,避免悲劇重蹈。
□鄧學平(律師)
編輯:秦云
關鍵詞:保姆縱火案 判決令人信服 程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