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仰望星空 準備出征——中國空間站時代有何期待?
中新社北京1月21日電 題:仰望星空 準備出征——中國空間站時代有何期待?
中新社記者 張素
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圓滿完成,正式宣告中國邁入“空間站時代”。中新社記者走訪航天員及科研專家,了解他們對于這個新時代有何期待。
邁得更遠
“我們計劃在2022年前后建成自己的空間站,中國人飛向太空的腳步將會邁得更高、更遠、更穩。”中國首位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在受訪時說。
從2020年發射第一個核心艙至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迎來“高峰期”。這兩年間將有三四次載人航天飛行,每次駐留時間從3個月到6個月不等,驗證未來空間站提出的“每半年一輪值守”。
中國在“后空間時代”的規劃也在持續論證,包括實現載人登月并建造月球空間站。為此,這位年過半百的將軍仍然帶頭參加每項訓練,將航天生理功能保持在優良等級。楊利偉說:“我們要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走好新時代征戰太空的新長征。”
新的面孔
空間站時代也將涌現更多新面孔。記者注意到,已有航天員尚未執行飛行任務即公開身份,比如“80后”小伙葉光富在2016年作為中國航天員的代表參加歐洲航天局組織的洞穴訓練。
葉光富在訓練中作為勘探組負責人,帶領團隊完成對兩個洞穴分支總距離約600米的勘測任務,發現了“杰里科大廳”,還發現一段長約500米的洞穴分支,并用勘測數據生成三維地圖。外方評價他“為人友好,而且聰明,似乎永遠也不知疲倦”。
中國已選拔兩批21名航天員,記者了解到,官方計劃在2018年內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楊利偉說,此次選拔不單從空軍選拔駕駛員,更將面向科研機構選拔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以適應未來空間站的建造和運營。
“我希望向新的航天員傳遞一種精神。同時,我會把這么多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他們。”第二批航天員、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對中新社記者說。
身兼數職
“空間站時代,電、氣、液等設備的在軌維修難度較高,因為在拆換設備時一定不能出現泄露。我們為此構建了典型的流體回路裝置,‘神十一’任務期間兩名航天員已在軌嘗試拆換裝置,完成得十分出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實驗室系統總設計師朱樅鵬說。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呂從民也告訴記者,“神十一”乘組在軌順利完成3項與應用相關的工作,包括航天員手持攝像機拍攝伴隨衛星釋放影像、更換和回收空間材料樣品以及回收高等植物返回單元,“得益于航天員的工作,我們已在上述科學實驗里發現新的現象,提高了我們對于空間實驗規律的認知”。
事實上,出身飛行員的現役航天員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太空科學家”,累計對在軌實驗裝置、醫監醫保設備等提出300多條改進意見。正是有他們參與論證,集智攻關,中國研制艙外航天服的用時僅是美俄的一半。
女性出艙
中國已有兩位女航天員飛天,但還沒有女航天員出艙活動。如今,兩位“巾幗”不讓“須眉”,正在向新的目標發起沖擊。
“困難和挑戰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王亞平描述了第一次參加艙外服試驗的過程,她穿著重達120多公斤的艙外服才工作三四個小時,“手就已經抖得拿不住筆”。而為模擬空間出艙活動,需要在地面至少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
劉洋也表示,體力將是女航天員在空間站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不過,女性比男性更具有韌性及親和力,這是她們長期生活在狹小環境中的“秘密武器”。
直面風險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共有540名航天員,其中27人在執行任務或進行訓練時殉職。
回想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重返地面過程中爆炸解體,7名航天員全部罹難;俄羅斯“聯盟一號”飛船返回落點偏離400多千米;巴西發射衛星時星箭爆炸,21名航天同行當場犧牲。由于擔心執行“神舟五號”任務的中國航天員受到影響,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曾召開座談會,沒想到變成全體航天員的“請戰會”。
“存在風險是載人航天的正常現象,這不會動搖我。”楊利偉當時表態說。沒過多久,他便克服無數艱難與驚險,遨游太空21小時23分鐘,環繞地球飛行14圈。
“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于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我們不怕犧牲、無私奉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隊員們在建隊20周年之際重溫入隊誓詞。迎來空間站時代,他們已做好飛行準備。(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航天員 中國 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