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畫里有話 畫里有話
整理師走進過超100個家庭:有人將一次性勺子放20年
買買買,然后呢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楊杰
韓藝恩(左)在教人如何整理物品
韓藝恩看過的家千奇百怪。有的雙人床上衣服摞到天花板,電視機上擠著棉被包裹;有人家里一次性的塑料勺子已經放了20年,打開以后“砰”一聲爆了;有人在只有12.5平方米的家里藏了20把梳子;也有人只使用別墅的最上面一層,并且給兒子搭了帳篷,說是要鍛煉他的適應能力。
作為一名整理師,韓藝恩為客戶提供家居整理收納建議,并得以看到每扇門背后最隱匿和真實的部分。這種新型職業的代表人物是來自日本的近藤麻理惠,她是《時代》雜志評出的“2015年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而在中國,整理師以高于家政人員10倍的高薪亮相,又被正在興起的中產階級推向公眾視野。
韓藝恩兩年前辭去上海陸家嘴一家金融公司的法務工作,結束了穿著高跟鞋“鐺鐺鐺”走在寫字樓里吃盒飯的人生,開始做全職整理師。如今,她已經走進超過100個家庭,累計服務3000小時,也開了課招收想當整理師的學員。“看過有錢的窮人,也見過許多人把房子住壞。”
客戶有的剛生了二胎,家中物品的增長和擁擠讓他抓狂;有人失業失戀,寄希望于改變家居狀態來走出泥潭;還有最基礎的尋物——一對夫妻因為找不到房產證吵了一年架,最終不得不求助整理師。
“囤積狂、工作狂、購物狂、暴飲暴食、濫交,都在用東西來填充時間、空間和身體,尋找安全感。”韓藝恩團隊的整理師翠君說。她出生于1993年,辭掉工作,從廣東搬來上海做整理師,“現代人在想方設法塞滿自己。”
韓藝恩遇到最難的一次整理,是一間12.5平方米的家,那里住了兩位70歲的老人。進門的時候,她發現人是“嵌”在屋子里的。“家里像垃圾站,再不理,人就該被趕出去了。”上下鋪堆滿雜物,老太太睡在一張躺椅上。躺椅不能放平,也不夠長,用凳子墊在腳下,硌得慌就鋪棉被。老兩口在上海陰冷的冬天蜷縮其中。
這是房價16萬元每平方米的靜安區。男主人原本畫油畫,后來因為家太小,改畫比硬幣大一點的微型油畫。女主人琴棋書畫愛好廣泛,但連一張用過的紙都不舍得丟掉,兩人無兒無女。最后韓藝恩的團隊出動了21個整理師,花了7天,穿著防護服理出了58袋垃圾,每袋有1立方米大。
“老太太偷偷給物品開了個追悼會,從背影能看出不舍。”韓藝恩說,物品圍繞身邊才能給她安全感。
而在韓藝恩所處的上海,這樣找安全感的人并不罕見。綜合商場里一家服裝店在一分鐘內先后走進了12個人。商業的力量澆筑了大樓的筋骨,使它成為消費主義的權杖和紀念碑。
進進出出的人流的購買力有時也通過網絡實現。去年“雙11”剛剛過去一個小時,這座城市的人們在天貓上已經消費接近30億元。彈幕經濟、電梯燈箱廣告、地鐵周身全在告訴人們要買買買。
這是與韓藝恩老家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她來自甘肅嘉峪關,那里一年要刮兩次沙塵暴,昏天黑地。有人在餓肚子,有人一年只能穿一件衣服。
小時候媽媽曾給韓藝恩織過一件紅色的毛褲,有一次手工課發了小剪刀,她好奇,就把毛褲剪了。回家媽媽告訴她,自己織毛褲指甲都禿了,很辛苦。她聽了,大哭,覺得犯了天大的錯誤。
“我媽媽跟我說的最多的是愛惜。我的鞋穿了幾年都像新的。”韓藝恩說自己小時候是“奇葩”,天冷的時候要穿三層衣服,如果袖子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她就拒絕出門。晚上睡覺前,一定要把衣服疊好放在枕邊,衣服沒睡好,她就睡不好。
后來她發現,人們并不總是像她一樣愛惜物品和懂得“斷舍離”。放置很久的濕巾,失去粘性的便利貼,看過的電影票根,只剩一只的襪子在許多人生命里越堆越多。
她曾服務過一個有3個女人的家庭。外婆、媽媽和女兒住在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里。媽媽40多歲,老公嫌她不會生活,離了婚。
媽媽的東西堆得家里到處都是,3個大衣櫥不夠放,又把女兒的衣櫥放滿,女兒的衣服塞在一個爺爺留下來的鐵皮文件柜里。
12歲的女兒處在青春期,想要粉嘟嘟的夢幻房間和獨立領地,可她的房間里連床單都是外婆的。
媽媽的衣服堆在雙人床上直達天花板,一件件看了整整5個小時,她才同意扔第一件。
那個家她去了5次,停留11個小時。在扔掉了兩三百件衣服以后,媽媽5個衣櫥的衣服變成了一個半。女兒的房間也空出來了,換上了新的床單,粉色的。女兒回來很驚喜,“哇,這就像公主的房間。”
整理的過程中,媽媽一直在嘆氣。那些華服、奢侈品、花了很多錢買回來的LV包,拿出來都發霉了。她年輕時覺得只要漂亮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男人就會來,為此買了很多高跟鞋。后來身體不行了,喝藥度日,感嘆自己連高跟鞋也穿不了了。
“有人說我們像發廊、美容院的人一樣,見識了人生百態。”韓藝恩的同事沈聿文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幾乎每一次整理都有“驚喜”發生。例如意外發現老公的私房錢、失蹤多年的衣服,有個學員收拾完竟然發現了一枚鉆戒,還有一位女士理出了20個包,每個包里都有錢,堆了一盆。主人萬分欣喜,“相當于我多了一個月工資!”
人生百態之外,也有相似的問題。“中國人的家里都有一個毛病,人流動的空間要少于物品擺放的空間。”韓藝恩說,人們喜歡大床,大衣柜,衣柜的一扇門永遠打不開,因為有床頭柜堵著。客廳三人沙發加一個單人沙發,還有很少被打開的電視機。
韓藝恩說,整理能快速把問題暴露出來,“如果你連一件衣服都不會選擇,如何去選擇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善于隱藏、麻痹、欺騙自己,代價就是失去自己。
有個極端的例子是一位女客戶在整理完整個家之后,只有一個抽屜不讓動。后來從抽屜里拿出一個盒子,告訴韓藝恩,就是因為這個破玩意,才跟前男友分手,他們曾經相戀7年。
韓藝恩覺得,這場表面上因為送錯禮物導致的分手,實際是因為人不合適,女孩始終不愿誠實地面對自己,生活一團糟。
丟掉那個盒子之后的3個月,女孩遇見了新的人,很快結婚了。
“衣服是人形的抽象。”韓藝恩說,在古代,衣服代表地位,是社會階級的工具,皇帝穿龍袍。大臣看見黃馬褂如同見了皇帝。“為什么失業失戀的人去買衣服,因為找不著自己了。”
有人整理完還剩150條褲子,幾乎一模一樣。一問才知道,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他從沒穿過一條合適的褲子,遭到別人嘲笑。有人有5個衣櫥,打開后八成衣服都沒剪掉標簽,她說這是別人送的禮物,來者不拒。
在整理師看來,尋物不是整理的目的,尋找自我才是。
周末的一堂整理師課在一間橙色調的房間進行。一側擺滿綠植,另一側的礦泉水,連瓶蓋上的商標都朝向同一個方向。學員有江浙滬的全職媽媽,也有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女商人,還有90后創業者。
“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輕人很多。”韓藝恩曾接過一個男客戶的委托。他出身優渥,從小有阿姨照顧起居,留學時有女友照料。后來家道中落,看不得亂,自己卻不會收拾。實在太亂就找個大桶,把所有東西都扔進桶里倒掉。
走進許多別墅深宅、里弄棚戶區之后,韓藝恩發現,人們對物品的態度時常反映自身。有些人回到家不能放松,總覺得在海島度假才是放松,在異地的酒店遠離自己混亂的房間,在飛機上暫時逃離必須接打的電話。韓藝恩卻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的家比五星級酒店還舒服,旅行回來幸福感爆棚,雖然它是租的。
韓藝恩見過網紅、藝術家、公司CEO的家,也見過很多滬漂短暫的家。在上海的10年里,她搬過8次家。第一份工作工資只有2080元,房租花費1450元。后來為了省錢搬到一條叫做山陰路的閣樓里,直不起腰。
都市漂泊文化的背后蘊藏著某種生存之道。那條叫山陰路的地方確實沒有陽光,曾是日租界,抬頭見老鼠,低頭見蟑螂,晚上睡覺還能看見壁虎,每天都能發現新物種。夏天熱的時候經常跳閘,要么只能用洗衣機,要么只能開空調。隔壁住了精神病大叔,常來搗亂,她報警了2次。室友是個家在克拉瑪依的女孩,有段時間媽媽來看她,整夜整夜地哭,說小時候如何如何培養她,現在怎么要過這種生活。
那是韓藝恩最沒有安全感的時候,但她還是找了粉色的窗簾,拿好看的紙把亂七八糟的墻糊上。
做整理師的這些年,韓藝恩曾有一刻福至心靈。那是她事業的起步階段,沒什么名氣,也鮮少有追隨者。有一天她上門服務完,出了點汗,回家洗澡。
噴頭灑著水,溫度正合適。她突然想起錢鐘書說過的一句話:“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那一刻,沒有堆積如山的商品,也不焦慮第二天的午餐,她心里真真切切地毫無掛礙。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整理師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