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載人航天 逐夢太空
盛夏的山東煙臺海面上,濕熱的海風中能聞到一絲絲咸味。18名中外航天員正在執行一次特殊的任務,地點既不在天上,也不在地上,而是在大海之上。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也在其中。經歷了去年33天太空飛行后,他們到今年6月結束了醫學恢復觀察階段,徹底完成太空歸來的三階段“恢復任務”。短短兩個月之后,他們又馬上同其他航天員一道來執行這次任務。
單項操作的個人救生裝備使用、穿脫艙內航天服、救生吊籃使用,綜合訓練科目的海上自主出艙、海上生存、海上直升機懸吊營救……16名中國航天員和兩名歐洲航天員相互配合,圓滿完成了為期17天的海上救生訓練任務。訓練中,中歐航天員展現出了優秀的個人素質和技術水平,增強了團隊協作和實戰能力,為空間站任務應急搜救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多項突破。參加海上訓練的16名中國航天員中,有11名從太空中親眼目睹了美麗的地球。目前飛行經驗最豐富的景海鵬回憶起去年第三次進入太空,透過飛船舷窗看到太空和地球之間的天地線,看到地球上大海、山脈、陸地的壯美景觀,他至今仍然非常激動。陳冬則感慨“第一次在太空上看到日出日落,真的是特別的美”。
景海鵬和陳冬那次順利地完成飛行任務,意味著中國已經掌握和具備了航天員長期保障能力。未來的中國空間站時代,航天員將在空間站上工作得更久,在太空實驗室里做更多更有意思的科學實驗。
點 睛
從“神舟”和“天宮”交會對接,再到天舟一號“太空快遞”,一次次“中國高度”的刷新,凝聚著無數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彰顯著國家工程的神圣和榮光,推動著我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走過這很不平凡的5年,中國航天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自信,為全社會樹立了榜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航天 太空 航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