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王軍:非遺傳承要“過好節日”
走出“6月里來7月里走”的尷尬
在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國際論壇上,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實踐》為主題,全面闡述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張。
項兆倫強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根本的是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或個人,是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重要的力量。尊重持有者和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支持他們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原則。努力實現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改善生活、豐富生活的統一,提升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不斷增強傳承活力與后勁,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
“見人見物見生活,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理念?!?“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回歸社區,回歸生活,使其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傳承。”這些全新的實踐觀點與思想理念,生動地詮釋了今后我國非遺傳承發展的原則與目標更加務實,為非遺重新煥發活態與活力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年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序展開,各項政策機制正在實踐中得到充實與完善。
2007年以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化生態環境實施整體性保護,文化部在17個省、區、市批準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1年,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各省(市、區)也分別制定地方性條例,設立職能機構;制定分類保護政策,2017年3月,國家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研究制訂支持口頭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政策措施; 2015年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來,已有1萬多人參加了研修培訓,到2020年,參加人數將超過10萬。
持續加大保護力度,過去幾年間,國家不斷加大對文物的投入支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從2010年的11億元增至2014年的80億元;去年又將給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經費由每人每年1萬元提高至2萬元;年初召由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經費保障,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正在走出“6月里來7月里走”的尷尬,進入前所未的“回春”期。
只有“好生意”才能成就“好日子”
非遺保護實踐告訴我們,國家通過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和加大資金扶持,雖然可以喚起人們對非遺的關注,喚起傳承人的傳承熱情,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傳承人養家糊口的問題。如果傳統手工藝不能成為謀生手段,就會逼迫傳承人或從業者轉行,出現后繼乏人的局面。即使成功申報了非遺項目,也還是難以走遠。
眾所周知,今天與我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傳統生活知識,很多是通過坐落在城市中的老作坊、老字號來傳承的。如,全聚德、便宜坊、六必居、王致和、信遠齋、內聯升、同仁堂、鶴年堂這些老作坊、老字號數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經營,不但成就了我國優秀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中醫藥技術等等,還成就了一個個至今仍然一路高歌的優秀非遺項目企業。
當下,我國對非遺的保護傳承愈加重視,但實際上很大一部分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一直靠補貼過活。于是,有人認為,非遺之所以成為非遺,就是因為不再被社會需要,很難重返昔日的市場。是的,不是所有非遺都具備市場化的基因,但無論如何,對非遺的保護應該是動態的、多維度的。對于可以與現代生活嫁接的非遺產品,應該可以嘗試市場化、產業化。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按照“非遺”各項目類別,實行分類促進和差異化扶持,不能搞“一刀切”。
一是要善于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要以不同的對應方式逐個制定政策,針對不同的“非遺”形態和表現形式進行針對性的促進規劃,統籌實現現有的各類專項資金、政府獎勵、財政補貼等促進政策,將財政性支持由過去的直接出口補貼,前移到研發設計與生產、融資以及土地使用,或有針對性地后移到市場推廣、品牌打造與補償等價值環節。
二是要善于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積極推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自主品牌、持續發展”的模式,各級政府既要為非遺走市場化路子提供資金基礎和平臺支撐,還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公司機構和民營企業對非遺市場化的介入,促進非遺元素與當代的消費需求、工業設計、時尚創意等有機結合,推動非遺與“互聯網+”、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等行業跨界融合發展。
三是要善于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非遺能不能融入生活、走向市場,最終的決定權不是政府也不是傳承人,而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隨著近年來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非遺正由過去的生產性保護模式向開發利用模式轉變,基地化、市場化、產業化的路子日趨顯效。當這樣的模式得到市場和從業者的認可,有越來越多的人視非遺為“謀生”手段時,傳統技藝自然會重新煥發生機,非遺的保護傳承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是要善于發揮眾創的空間作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成為推動發展的新引擎。同樣,非遺要活態發展必須融入生活、貼近時代、應時創新,才能更好地契合人們的審美情趣,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當然,進行創新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衍變趨勢一脈相承,需要傳承人群始終堅守“匠心”精神,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養分,最大限度地還原非遺的傳統特質,讓古老的非遺重放異彩。
“讓非遺回歸生活,使其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傳承?!笔峭耆戏沁z發展進步史的經驗總結,也是今天我們在不影響非遺正常傳承的前提下,讓可以流通的非遺項目成為“好生意”,讓傳承人過上“好日子”的“雙贏”之路。這種做法可以使傳承人從“走市場”中獲得效益,在無形中激發他們傳承的內在動力,實現非遺的有序保護和永續傳承。(作者王軍系四川省樂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調研員 )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非遺 傳承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