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微拍堂贗品猖獗自毀前程
近日,初涉收藏的鄭先生從微拍堂競得一幅“范曾”書畫作品,有出版、有合影,自以為撿了大漏,但幾百元的價格令人生疑。經業內專家鑒定指出,“作品是低仿的贗品,而且名家與作品合影的照片PS痕跡明顯,所謂出版也存在明顯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微拍堂平臺應該有嚴格的入駐門檻和監督機制,從目前平臺的運營狀態來看,監管力度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還有助長態勢,因為這些贗品常被推送給訂閱者。
偽作猖獗
“名家作品”白菜價
其實,類似鄭先生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對名家作品缺乏基本判斷,大名頭、低價格是吸引其進行購買的重要原因。然而,單憑對藝術的憧憬和一夜暴富的夢想進軍收藏,終局無疑是被現實打擊。
為更好地了解這一平臺,北京商報記者也關注了“微拍堂”的公眾號,很快,推送內容就來了。在這一平臺上,各種尺幅的齊白石、傅抱石、啟功、許麟廬、沈鵬、張海、韓美林、范曾、何家英等名家作品應有盡有。一幅帶出版的“齊白石”貝葉草蟲以333元成交。四尺對開、帶出版的范曾書法作品,最終以260元成交,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從2016年秋拍的雅昌指數來看,齊白石作品成交單價為116萬元/平尺,范曾作品成交單價為14.2萬元/平尺,從這一點來看,花幾百元撿漏的可能性有多大?
暫且拋開價格不說,一些作品的合影和出版物也很蹊蹺。合影照片中,藝術家手跟臉的顏色存在差異,肢體比例失調,有明顯的PS痕跡。從出版著錄來說,這幾幅作品竟然都有同一本名為《中國書畫家》期刊的出版。翻看微拍堂比較活躍的多家機構拍品歷史記錄,名家作品幾乎都出自該出版物。
有業內專家認為,如果商家明確告知作品是“名家款”或者仿品,如此低的價格還是有買家的,可以作為家居裝飾等。但用各種并不高明的手段來偽裝成名家之作,對于藝術家和藏家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會長宋建文表示,“真品價格在業內是相對透明的,高仿品會有更大的利潤空間。這在傳統實體拍賣中也有明顯的表現,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拍賣,海外市場也不例外,因為價格便宜,高仿品可能賣得比真品還好。另一方面,藝術品鑒定存在難度,也很難有確切的定論,這也給高仿品很大的生存空間”。
令人不解的是,在微拍堂的“優店”推薦一欄,有些“滿眼盡是偽作”的機構竟然赫然在列。那么,微拍堂的入駐門檻是怎樣的設置,監管機制又發揮了哪些作用?
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專門咨詢了微拍堂客服人員。客服人員強調,入駐商戶需要繳納500元的認證費,還要繳納1000元起的消費保證金,然后就可以自己上傳作品。當問到是否可以售賣近現代或者古代作品時,客服人員表示商戶可以直接上傳作品,但對于商戶是否具有相關文物經營資質卻并沒有提及。
編輯:楊嵐
關鍵詞:微拍堂 作品 平臺 微拍堂贗品 贗品猖獗自毀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