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戒尺網上熱賣有店鋪月銷數千筆 家長:不用來體罰只為震懾
懷念小時跑去看電影,媽媽用雞毛撣子痛打
少年鄒韜奮在父親面前背“孟子見梁惠王”,桌上放著一根兩指寬的竹板,一想不起來就要挨一下打,半本書背下來,“右手掌被打得發腫,有半寸高,偷向燈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滿肚子裝著已成熟的絲的蠶身一樣”,陪在一旁的母親還要哭著說“打得好”。
和鄒韜奮有著同樣少年經歷的人,在80后、90后中并不少見。出生在四川一個小縣城的80后余小姐小時候就曾被戒尺教訓過,“那時候用的不像現在的戒尺這么精美,我還記得初中班主任用的是一把竹尺子,而我媽的主要‘武器’是一把雞毛撣子。”余小姐回憶說,“我的初中班主任張老師是教數學的,早上去遲到了,就會用尺子打掌心。”長大后余小姐在同學會上問過張老師,為啥好幾個老師都喜歡罰學生站在教室外,而他偏要打手心,“張老師說他一方面希望我們知錯能改,另一方面不希望我們因為遲到而錯過上課。”
余小姐說自己小時候也沒少被母親體罰,“那時候最數千忌憚的就是家里的雞毛撣子,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姨夫給了我三毛錢,我就拿著這錢去看了場電影,回家后被媽媽用雞毛撣子痛打了一頓,理由是以為我失蹤了……”
有了這些經歷的余小姐在網上偶然發現了有戒尺賣,“店鋪上面寫著‘打屁股打手心’,我當時就感覺我媽的雞毛撣子變個身回來了。”余小姐說她趕緊買了一把掛在家里,“剛收到快遞那天,我媽笑我說,是不是故意買給她看的。其實我想說的是,那時候的母親雖然嚴厲,但小時候那些挨打的日子仍然是我最懷念的。”
老師建議
家長盡量減少體罰 定時開家庭會議
說到老師手中的戒尺,成都一所小學的語文老師李老師笑言,“現在可不敢隨便打學生,我也不建議家長通過體罰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棍棒之下可能確實能教出聽話的孩子,但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極其不利的。”李老師自己也曾買過戒尺,“但我主要是因為覺得這戒尺看上去很精美,上面雕刻的《誡子書》也是古代家訓的精品,所以買來放在家中作為擺設,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敬重。”
李老師建議家長,即使是購買了戒尺,最好也只是將之作為一種對孩子的震懾,“盡量不要真打痛了,對孩子的教育可以通過很多方法來實現,比如定時召開‘家庭會議’,為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制定一些規矩。畢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樣子,家長自己首先就應該是什么樣子。”
李老師認為戒尺在手,更應在心,家長應該更多地讓孩子知道戒尺二字的意義,而不是知道戒尺落在身上有多痛,“戒,是指警戒、懲戒;尺,是指尺度、標尺、標準。所以戒尺本身的含義是好的,戒尺這個詞所表達的意義正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沒有規矩,難成方圓。”
編輯:梁霄
關鍵詞:戒尺 體罰 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