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建立起科學與孩子之間的通路”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
記者手記
種樹的“金鳳凰”
給姚期智發過電子郵件的人都知道,他的英文名字是Andrew。這個名字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男子的勇力。回望他所做的事情,也的確是很需要一些這樣的勇力的。
2004年回到中國的時候,計算機算法和復雜性領域幾乎還看不到中國國內學者的身影。面對學術空白,姚期智并沒有“擇木而棲”。
他知道,頂尖的科研需要頂尖的平臺,于是,這只“金鳳凰”自己種了一棵梧桐樹。
他的到來不但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空缺,更白手起家創立了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讓清華集齊了理論、應用、系統結構和軟件這四大領域的優秀學者。
“一個研究機構,最重要的還是它的文化。有人說建設一個大學文化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但是在清華10年,我們的文化已經成型了。大學里就是這樣,新生看老生、新教師看老教師。我們現在擁有世界矚目的品牌,更擁有一個強調科學家正直品格的風氣。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有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過來;留學的孩子,也更會愿意回來。”姚期智說。
曾有人說,圖靈獎和諾貝爾獎的區別是:扎實勤懇的努力或許能獲得諾貝爾獎,但要想獲得圖靈獎,必須是真正的天才。去采訪姚期智之前,我曾經跟同事戲謔,他很可能是我記者生涯中采訪的智商最高的人了。聽了這話,姚期智哈哈大笑著搖頭,但深入采訪之中,他卻一次又一次改變了我的觀念,為我打開了新的窗:我問他需不需要平衡工作與教學,他說不;我問他會不會擔心“姚班”的畢業生都出國去了,他說不;我問他,是不是覺得社會不大尊重科學和科學家,他仍然說不。
看似跟你想的完全不同,其實往往一針就扎進問題的“肉”里。
就像“陳凱先之問”,他不是用回答,而是用反問來回應,把這個“反問”扎進“陳凱先之問”的核心: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中國。
說著說著,他瞧出我的不贊同,像個老師一樣笑著說:“你都錄音了吧,你可以回去根據錄音再想一想,整理整理思路。”十足的自信,仿佛最后我一定會認同。
于是,照他說的,我回來聽著錄音仔細琢磨,發現其實姚期智所給我的每一個“不”,都跟他的經歷高度相關:在科研的領域里,姚期智始終游刃有余;歸國十幾年,清華大學從行政、資金、平臺上給了姚期智最大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群全中國最聰明的學生。
大概也是因為這樣,姚期智從不擔心中國科研的環境,對中國科研領域乃至整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這信心讓他的想法跳脫卻堅定:鼓勵創新,歡迎質疑,接納所有的可能性。當一個問題離你很遙遠,夠不著的時候,想盡辦法跳得更高,或者自己動手搭個梯子,在他看來都可以試試。
就像他自己種下的那棵已經長出蔥翠枝丫的樹一樣。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教授 姚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