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解碼西藏首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從亂石灘到“三有村”
搬出了“窮窩”,如何拔掉“窮根”?尼瑪次仁在搬進新家后,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曲水縣借力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建設,對搬遷點規劃了居住區、生活區、商業區、產業區,配套了奶牛、藏雞養殖、藥材種植等產業,開發了商品房,讓搬出來的群眾有事干、能致富。
33歲的尼瑪次仁如今當選為村臨時黨支部委員,負責管理奶牛養殖合作社。他說,83名群眾在合作社就業,有穩定的工資。到年底,合作社經營收入,給全村分紅,每人可得3000多元。
除了在家門口做事,村民們還通過培訓,在縣城或者拉薩的商場、醫院、企業等,從事保潔員、銷售員、駕駛員、保安等工作。
“有房子、有產業、有健康,是貧困戶最熱切的期盼。”毛鑫說。
針對不少群眾因病致貧問題,三有村建設了一個集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衛生室,配備了常規醫療設備,有豐富從醫經驗的醫師定期坐診。衛生室醫生門丹蕊說,衛生室可以通過互聯網醫療平臺,為重癥、疑難雜癥病人提供遠程會診。
此外,三有村每個村民都參加了醫保,在哪一級醫院就診,都可以按比例報銷。尼瑪次仁說,去年姨姨治病花了6萬多,全都報銷了。
居者有屋,勤者有業,病者有醫,勞者有得。尼瑪次仁高興地說:“包括我自己在內,村里人都脫貧了。我們打心眼里感謝黨的好政策。”
扶貧搬遷點從開建到建成新村,達嘎鄉黨委原副書記、三有村臨時黨支部第一書記索朗央吉和村里的黨員們一起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組織群眾培訓就業,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成為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
當索朗央吉調離三有村的時候,全村男女老少都來送行,為她獻上一條條哈達。71歲的老阿媽娜多眼含熱淚,拉著她的手久久不放:“你這么好的姑娘,把大家當親人一樣照顧。能不能別走啊。”
拉薩市扶貧辦主任李海云說,拉薩市在三有村建設過程中,堅持搬遷和就業同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積極構建企業、致富能人、合作社與貧困戶利益聯動機制,“輸血”與“造血”有機結合,創造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模式。
編輯:梁霄
關鍵詞:解碼 西藏 易地 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