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制造業不可輕言“退出”

2017年01月22日 09:14 | 作者:經濟日報評論員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近來,實體經濟問題廣受關注,各地紛紛出臺了一些得力舉措。但是,“去產能”與“去工業化”的混淆,“重虛輕實”“脫實向虛”傾向的出現,經濟新常態與結構性失衡、產業融合發展的疊加,以及花樣繁多的新業態,如同層層迷霧困擾,形成不少認識誤區。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認為我國已完成工業化,制造業應退出歷史舞臺。

873dea5dbedd200933de3debfcdf6ee1

如今世界范圍內主要談論的,還是以工業制造為核心的實體經濟。在這個問題上,曾經有許多發達國家走了彎路、吃了大虧。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英、法等國主導的“去工業化”一度很時髦,甚至成為突出的全球化現象。一些“聰明人”“聰明企業”以美國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為大本營,大搞“以錢炒錢”的把戲,賺了“快錢”“大錢”,不但造成虛擬經濟自我膨脹、超常發展,而且誘惑許多人、許多企業甚至政府部門紛紛“重虛輕實”“脫實向虛”。經濟虛擬化愈演愈烈,“去工業化”悄然展開,大量制造業被當作“夕陽產業”轉移到成本低的東亞發展中國家,本土實體經濟嚴重弱化、退化。在美國,高達70%的就業人口轉向金融和金融服務業,曾經一派繁榮的汽車制造業中心底特律逐漸蕭條,幾乎成為“廢城”。其結果,就是引發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面對金融災難痛定思痛,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認識到,制造業才是立國之本,不可替代、不能退出,必須恢復制造業,將“去工業化”徹底扭轉為“再工業化”。

現代經濟發展很容易形成“虛擬化陷阱”。這個陷阱的誘惑性非常大,往往越是“聰明人”、越是“聰明企業”、越是實力較強的國家,越容易掉進去。美、英、法等國的經驗教訓極其深刻。

制造業在發達國家不能退、不能去,在我國更不能退、更不能去。近些年,我們一些企業和經濟領域“脫實向虛”傾向,不少地區和部門“重虛輕實”苗頭,值得重視。比較突出的是,早些時候就有不少企業熱衷于依托雄厚資本和巨額資金,炒作房地產;有的熱衷于資本運作,開銀行、辦信托、炒股票;還有的熱衷于上市“圈錢”,反復定向增發、減持套現、抽逃資本。

同時,一些奇怪的現象也出現了,許多寶貴的發展資源離開實體經濟,爭先恐后轉入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總量膨脹、利潤膨脹,甚至形成了罕見的“暴利”。在一個年度里對中國企業500強的統計顯示,僅5大商業銀行凈利潤就占全部企業利潤總額的35.6%,而266家制造業企業凈利潤只占18.8%;5大行利潤總額幾乎是所有制造業企業利潤的兩倍。這還沒有將券商、保險、信托等非銀金融機構的利潤納入統計分析。

虛擬經濟是現代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形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虛”和“實”緊密相聯,不可或缺。只是兩者關系非常復雜、很難把握,處理好了對實體經濟有益,處理不好則有害。稍不留神,還會掉入“虛擬化陷阱”,重蹈歐美之覆轍。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仍然很長,工業化任務仍然很重,制造業不可輕言“退出”。眼下,實體經濟碰到的一些困難,與經濟新常態下的新特點有內在聯系,必須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與“脫實向虛”“避實就虛”和“重虛輕實”也有聯系,必須及時加以糾正。同時,與產業轉型升級更有很大關系。

發展以工業制造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決不是再去搞低端制造業,而是要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和創新驅動,實現傳統企業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促進“中國制造”上升為“中國高端制造”。

制造業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中央在2017年經濟工作部署中,已明確提出振興實體經濟的重大任務。如何消除認識誤區,如何糾正“重虛輕實”“脫實向虛”傾向,如何正確處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特別是在此過程中如何發揮好“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等等,都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都應交出較好答卷。(本報評論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制造業 實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