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山西監察委員會呼之欲出,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東漢時期:
東漢時,御史臺稱憲臺,仍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御史臺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臺、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臺,同稱“三臺”。
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中央直轄區)和12個州。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于事權混雜,后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于郡之上的一級地方一級的行政長官,失去了監督地方的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的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魏晉南北朝時期:
各朝的監察機構名目不一,但體制與漢代相同,亦有部分變化。魏晉時,御史臺不再隸屬少府,而成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國性的監察機構。南梁、后魏、北齊的御史臺(亦稱南臺)和后周的憲臺,仍以御史中丞為主官,北魏稱御史中尉。由于監察長官權勢日大,出現了防范監察官員犯法瀆職的規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糾,也要罷官。
隋期時期:
隋代時,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臺,改長官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2人為副;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
唐朝時期:
唐初,中央設御史臺,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臺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御史臺的職權是“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10道(后增為15道),每道設監察御史1人,專門巡回按察所屬州縣。唐代進一步擴大了監察機構和御史的權力。御史臺享有一部分司法權,有權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案件。諫官系統在唐朝也趨于完備。
編輯:梁霄
關鍵詞:山西 監察 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