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超導“大玩家” 成功的秘密是熱愛——記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院士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題:超導“大玩家” 成功的秘密是熱愛——記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院士
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董瑞豐
趙忠賢是當之無愧的超導“大玩家”。40多年里,他的團隊用自制的爐子或淘來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條件下,“玩”出舉止矚目的重大突破,“玩”出臨界溫度的世界紀錄,“玩”出中國高溫超導躋身國際前列的科研地位。
超導國際競賽 “坐得住、鉆得進、研得深”
高手出招,看似行云流水,但一招一式,都有不為人知的動魄與艱辛。
超導體是當溫度降低到一定數值時,其電阻突然消失的材料,它在信息通訊、生物醫學、航空航天等領域有巨大應用潛力。超導體要實現超導態,必須要有極低溫的環境。為此,科學家一直夢想尋找到較高臨界溫度的超導體。
1986年,45歲的趙忠賢偶然讀到一篇歐洲科學家柏德諾茲和繆勒發表的論文,講的是“銅氧化合物可能存在35K超導性”。當時很多人不相信,但趙忠賢是少數“醒得早”的人。
那時科研條件異常艱苦,好多設備是趙忠賢團隊自己現造的,燒樣品的爐子是自己動手繞的,買設備都買二手的。
有了自制爐子,趙忠賢和同事們沒黑沒白得干,夜里不睡覺,困了就在椅子旁桌子上靠靠,有事叫起來繼續。
好在研究不需要特別精密的儀器,很快,趙忠賢團隊在鑭-鋇-銅-氧體系中獲得了40K以上的高溫超導體,一舉顛覆了認為“超導臨界溫度最高不大可能超過40K”的麥克米蘭極限!
一時間,世界物理學界為之震動,“北京的趙”一“戰”成名。
趙忠賢團隊的研究使得超導電性低溫環境的創造由原本昂貴的液氦替代為便宜而好用的液氮,并因此獲得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研究超導帶給科學家的并不總是期望,也有迷茫。
科研進入低谷時,一些研究者紛紛“轉向”,有些研究團隊甚至解散了。但趙忠賢認定,高溫超導研究有潛力,未來必將有重大突破……
沒有久坐“冷板凳”的深厚積累,就不會有成果的爆發,鐵基超導體的研究中,趙忠賢團隊只用2個多月就創造了臨界溫度55K的紀錄,他們熬了3個通宵,撰寫出初期最關鍵的三篇論文。
科學夢的召喚 50年磨一劍
從最早接觸低溫物理算起,趙忠賢與超導結緣已有50年,他是首位“40后”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也是新中國自主培養的科學家。
1941年1月,趙忠賢出生在遼寧省新民縣。翩翩少年,長在紅旗下。
1959年,趙忠賢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他堅持體育鍛煉,還參加了大學的管樂隊,學會吹小號、拉手風琴。但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中科大的大師辦學。
編輯:秦云
關鍵詞:趙忠賢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