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拱衛京都的四大孔道,你知道幾個?
居庸關
軍都徑孔道——京都發展史
早在兩千多年前,軍都山就揚名天下了。
軍都徑孔道位于今昌平區西北部,亦稱“關溝”,是著名的“太行八徑”之一。其南端今稱南口,北端即今聲名顯赫的八達嶺嶺口。穿過軍都徑孔道,經今北京市延慶區可抵達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再向西南可往今山西省大同市,向北行則與蒙古高原近在咫尺。顯然,軍都徑孔道扼守著北京城的西北門戶,勾連著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多個省區。
軍都徑孔道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太行山與燕山的分界線,溝東屬燕山山脈,溝西屬太行山山脈。而徑的南北兩段也是“一溝兩制”,分屬今昌平區和延慶區管轄,而在古代它又是農耕生活區與游牧生活區的分水嶺。
今天的昌平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為軍都縣,其名稱即來自軍都山和軍都徑。徑中最狹窄處為居庸塞。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扼控此口。戰國時代成書的《呂氏春秋》對居庸塞已有記載。“居庸”乃貧窮工匠居住地之意也,說明那時這里已經開始筑關了。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筑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后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東巡,返程時從今河北省昌黎縣,經今北京市通州區、懷柔區、密云區,過軍都徑,抵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后,穿越今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最終返回咸陽。
元世祖忽必烈進京建大都城,走的就是軍都徑孔道。由于軍都徑成了元代皇族每年赴內蒙古上京避暑的必經之路,便在此大興土木。先是在虎峪龍虎臺建了行宮,后又在居庸關長坡店建過街塔,緊接著在其北側興建了大寶相永明寺。極具嘲諷意味的是,1368年元朝被明王朝所滅,元順帝倉皇逃往內蒙古老巢,走的還是軍都徑。不過那時那刻的古道已是風蕭蕭兮徹骨寒了。
1644年明王朝覆沒,李自成率兵殺進京城,走的竟然也是軍都徑。與軍都徑扯上關系的還有慈禧太后。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太后倉皇出逃,喬裝打扮成漢族老婦人,帶著光緒皇帝,沒有扈從,乘上雇來的三輛騾車直奔居庸關。當走到軍都徑孔道口時,突然雷雨交加,把老太后澆成個落湯雞。她不得不在關城兵營打了尖,混跡于散兵游勇中,之后便奔太原和西安去了。
今人前往軍都徑也似閑庭信步之事了,溝內擁有京藏高速、京張鐵路、216市道,一條京張高速鐵路已經開建。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盧龍塞孔道 榆塞孔道 虎北口孔道 軍都徑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