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知識講堂>紫砂陶藝紫砂陶藝
大器難成的青花釉里紅
有一句俗語:大器難成。即緣自“釉里紅”器皿的加工。古人喜好之朱紅,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大紅很不同,色澤清雅而略偏橘紅色,若是用了大紅,就俗了。
釉里紅系創燒于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也許是釉里紅燒制難度大、成品率低的緣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漸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間,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紅。所謂青花釉里紅,是將青、紅兩種釉下彩繪于同一器物上的裝飾。在透明釉的覆蓋下,經高溫煅燒而成。改變了以前只繪一色之單調。青紅兩色互相襯托,顯得分外嬌嬈,令人賞心悅目。清康熙年間又燒制成功了失傳已久的釉里紅,其呈色較為穩定。到雍正期間,色調鮮紅的釉里紅,顯色穩定精美;所繪制的圖案,燒制后線條清晰,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釉里紅的成色由氧化銅繪制煅燒而成,氧化銅在攝氏800度以上即會蒸發,但鈷藍成色的溫度卻高達攝氏1300度;要同時保持青花和釉里紅成色,多少有點僥幸。所以燒制釉里紅,從顏料配制和自始至終的制作工序都要十分嚴格。若稍有偏差,就有整窯報廢之可能,我曾聞先輩說過燒制釉里紅,十能出一者,可謂佳矣!這是對燒制釉里紅難度大的寫照。
青花釉里紅由于燒制時釉里紅發色不如青花發色穩定,所以其本身制作難度較青花大許多,歷朝能成功制作出理想釉里紅器的并不是很多,而各個時代的釉里紅發色特征又都比較明顯,所以憑借釉里紅發色這一特點,對與釉里紅關聯器的斷代與鑒別都非常有幫助。比如,清乾隆時期釉里紅色彩艷麗,并且紅色色塊不小。估計不僅是以氧化銅作為釉料,此外還有氧化鐵紅、硒紅等礦物顏料作為釉料。洪武時候的釉里紅發色很多類似黑色,又稱其為釉里黑。
明代洪武時釉里紅瓷器較多,其造型紋飾有元代遺風,顏色淺紅淺灰,很少有純正的。宣德朝的釉里紅燒制極為成功,形成了鮮艷的寶石紅色。釉里紅由于在康熙后期已經成功制作,所以雍正早期釉里紅制品有康熙遺風,康熙后期御廠瓷器制作水平有很大提高,瓷器繪畫以及釉里紅發色等有所變化,多了釉里紅發色。因為釉里紅的燒造難度較大,發色難以掌握,所以仿造者更加容易露出破綻。
應該說,鑒定青花釉里紅的難度暫時還不是很大。評估釉里紅產品的標準,主要有兩點:其一、同一窯口所產的釉里紅成品顯色穩定、色調一致;其二、所繪制的圖案線條,經燒制后仍然清晰。具有這兩點者佳也,反之為劣、廢品。鑒別時還應多注意釉里紅的凝聚點和釉里紅發色不夠完美導致局部發黑。類似的凝聚點在康熙時也有類似特征,但是與乾隆時有些區別。對比《微觀乾隆官窯青花釉里紅》一書仔細研究、觀察瓷器上的發色特征,真偽就比較容易鑒別了。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青花釉里紅 大器難成 釉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