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沒有立體的抽象不是好波普
一個人過世半個世紀后,突然咸魚翻身,成就重被提起。這種事大概只會在藝術圈,才會成為可能。而一旦有這等事出現,當事人肯定多少有些生不逢時。
曾經有過一個時期,市面上盛行各種浪漫情懷,都是關于受挫的天才人物,面對愚昧的群氓和時代,做出高貴的抉擇——為了身后永恒的榮譽,摒棄庸俗的現世功名。隨著了解更多的歷史,人們慢慢發現創作家和世俗欲望的關系,比起市面上的雞湯配料,可要復雜多了。藝術和社會的關系首先是交換。用于交換的物品,都要貼標分類。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效率,代價是總有高品質的產品,在市場上無處安身。人們經常提起的梵高,就屬于這類情況。一個新手進入當年的市場,風險最低的策略就是重復保守學院派的做法,畫裸女,畫土豪,畫領袖,畫阿拉伯風景。對于口味較為自由派的受眾,新興的印象派正好替代性補充,做為新型身份標志。任性有錢都市化,直到今天也是很多人的追求,不是嗎?
梵高、塞尚、高更,這一批前邁進半步的探路者,生前混得都不好,首先就是難于歸類。等到市場騰出新空間,還沒來得及為那些苦苦奮斗的脫隊者命名,更為激進的生面孔已經一擁而入,兩肘如同利刃,頃刻之間盆光碗凈。他們甚至還曾受益于前者的探索,比如畢加索之于塞尚,馬蒂斯之于高更,但是趕上了最佳的進場窗口。歷史上,這種現象屢屢重演,直到后人驀然回首,從舊礦當中看到新苗。
這段時間,一個美國現代畫家的回顧展,就有這種性質。斯圖亞特·戴維斯死于1964年,于今已有五十二年。在美國造型藝術的歷史上,這個徘徊在光影交界處的三不管地段的特殊人物,光芒始終被那幾個劃時代明星掩蓋。他和愛德華·霍珀一樣,出自羅伯特·亨利旗下的阿施坎畫派。這批畫家一般出身東岸工業區的普通人家,沒有卡薩特、薩金特那樣的歐洲式的文化背景,政治上也相對左傾。然而陰差陽錯,他出道很早,甚至參加過1913年那屆紐約軍械庫大展,當時只有20歲。那是美國文化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歐洲激進的現代主義風格、思潮和技法,由此直接進入美國。
或許因為這次經歷,他的畫風總體傾向于現代主義。他的代表作,從《來自羅克波特的回響》、《打蛋器》到《搖晃的風景》,來自巴黎的影響都十分明顯,特別是布拉克、畢加索和萊熱。事實上,他直到36歲才有機會遠赴“光明之城”,描畫那里的街巷風光,但那已是大蕭條的前夜,沒過多久,美元幣值就像美國崩盤的股市,不再能夠支持他旅居海外的開銷。從氣質上說,他的作品屬于紐約,那些熱烈而充滿動態的色塊對比,更像商業廣告。那種造型的主觀性,和他經常沉迷于爵士樂和烈酒的雙重作用有關。哈特·克蘭,那個以歌詠布魯克林橋聞名的同時代詩人,在這方面和他或有一比。他說,藝術不是經驗的復制,而是經驗的延伸。
以上因素,賦予他的作品難以歸類的品質,但也使他長期難以脫穎而出。仍拿師出同門的霍珀為例。這位堅持寫實風格的畫家,也是很晚才有足夠積蓄親履歐陸,同時堅持自己的美國做派。然而他筆下景觀,不動聲色地渲染出蕭條年代的荒寂氛圍,更加符合人們心目中——那個由加油站、小旅館、路邊餐廳和荒廢的鐵路——構成的美國。他甚至影響了所謂“黑色影片”的攝影風格,繼而通過新式影像的推廣,進一步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此后,發軔于歐洲的抽象繪畫也在轉世美國的過程中,找到了杰克森·波洛克這樣的化身。之后則是安迪·沃霍爾、羅伊·里奇騰斯坦的波普藝術,實現了更加美國化的表達。而所有這些,在戴維斯的作品中,早就有了預言式的展現,而且直到他從未完成的遺作《結束(Fin)》中,始終都被堅持著。
斯圖亞特·戴維斯的回顧展,由大都會博物館的布魯耶爾分館和美國國立美術館合辦,成為紐約重量級的文化活動。該展后半段,將于下月移至華盛頓。那里另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展出。
編輯:陳佳
關鍵詞:沒有立體的抽象 不是好波普